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王丹华:迈向世界一流:提升中国内地高校全球声誉的策略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王丹华:迈向世界一流:提升中国内地高校全球声誉的策略
2024-12-2676

编者按: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以THE世界大学排名的数据为基础,发布了《迈向世界一流:对中国内地高校基于声誉视角的分析报告与建议》。本期编辑部特邀THE高级顾问王丹华对该报告的核心内容进行权威解读,并就中国内地高校如何提高国际声誉给出专业建议。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历年世界大学排名(WUR),近年来中国内地高校在排名中进入前300位的数量显著增加,反映了内地高等教育声誉的提升。尽管如此,中国内地高校仍然存在进一步国际化的空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报告《迈向世界一流:对中国内地高校基于声誉视角的分析报告与建议》详细评估了中国内地大学在提升国际知名度方面的潜力,观察中国内地大学参与国际合作的现状,并将其表现与地区和全球同行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学者在评估大学声誉时的偏好因素。报告通过呈现全球大学在各个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针对中国内地大学提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建议。

一、中国内地高校整体表现乐观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涵盖了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4所大学,依据五大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见图1)。这些指标包括教学、研究环境、研究质量、国际展望和产业。THE每年进行的学术声誉调查是评估教学和研究声誉的基础,最近一次调查收集了超过90万张选票,参与学者超过6.8万名。得分基于投票数量,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加权,以确保不同学科和国家的代表性。

图 1 世界大学排名的五大一级指标和18 项二级指标


如图2所示,尽管在2022年和2024年间中国内地大学在WUR中的上榜数量下降了11%,但整体仍呈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63所增加到2024年的86所,增幅为37%。这一增长表明,中国内地高等教育的进步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另外,排名前300名的大学比例不断上升,从WUR2020年的10%增长至WUR2024年的23%。这表明内地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整体提升,许多院校正提高自身水平,增强全球竞争力和声誉。

图 2 近年在THE 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榜的中国内地大学数量


在THE世界大学排名所评估的所有指标中,中国内地高校的表现大多已达到或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然而,国际合著指标比例却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中国内地的国际合著率与全球和亚洲平均水平的差距近年来有所扩大。这表明,尽管内地在许多领域与国际接轨,但在科研合作方面仍面临挑战。国际合著是融入全球研究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思想交流和资源汇集。这一不足可能影响内地研究人员的学术创新性和整体影响力,显示出他们在国际合作网络中的参与仍需加强。
进一步分析发现,支持中国内地的国家/地区与其合作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显著重叠。如图3所示,在前15个投票支持中国内地的国家中,有13个也是与其有较多合著的国家。这表明国际合著与声誉投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扩大国际合作将有效推动中国内地的声誉票数增长。中国内地高校应关注曾投票支持但尚未建立紧密合作的地区,如俄罗斯和泰国,这些潜在合作关系可能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图 3 2019-2023 年与中国内地合著与投票最多的国家/ 地区


而与中国内地合著较多的前15个国家/地区中,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韩国、意大利、英国和巴基斯坦在2021-2023的合著增长率均达两位数,中国台湾(-10%)和美国(-12%)则出现负增长。另外,马来西亚、中国澳门、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合著增长率超过30%。这些国家/地区的合著率增长为新合作项目提供了良好方向。

二、中国内地高校国际声誉水平有待提升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内地大学的声誉投票率从WUR2020的4.9%升至WUR2024的7.2%,而美国大学的得票率则从45.5%降至38.8%。这表明全球学术声誉格局正在变化,中国内地大学的声誉正在上升。中国内地投票者贡献的票数也从WUR2020的14.4%增至WUR2024的18.2%,成为最大的贡献者,反映出中国学者的影响力增强。尽管中国内地投票者为声誉调查贡献了不少投票,但如图4所示,获得票与投出票的份额差距仍然不小,说明中国内地大学要与美国和英国大学的全球声誉水平相当,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图 4 不同国家/ 地区投出票与获得票情况对比


中国内地大学的获票来源分布显示,中国内地大学的投票中超过75%来自国内投票者,这一比例从2020年的76.5%增至2024年的77.7%,表明国内支持在增长。然而,国际投票比例仍较低,中国内地的国际得票率(22%)明显低于全球(66%)和亚洲(42%)平均水平。这表明内地大学在争取国际认可方面仍需努力,提升中国内地高校的国际投票比例,能增强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
THE声誉调查中一项问题考察了投票者的投票理由,图5展示了影响声誉投票因素的近三年趋势。数据表明,投票者越来越重视大学的思想领导力和正式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这两个因素在过去三年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反映了对学术工作影响力和覆盖面的认可。

图 5 2021-2023 年影响投票者决定的因素


对中国内地院校声誉投票的分析显示,国际和国内投票者关注的因素有所不同。国际投票者更重视正式出版物和与学者或校友的互动,体现了对有形学术成果和人际关系的关注;而国内投票者则优先考虑学术声誉、专业领域领导地位和知名校友等反映整体声誉的因素。这些不同的优先事项凸显了地理和文化背景对投票者看法的影响,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大学调整策略,更有效地与不同受众接触。
THE声誉调查中的另一项问题考察了哪些媒体渠道对投票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见图6)。投票给中国内地院校的学者最重视学术期刊,其次是学术网站和大学网站。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上升,其中微信是最具影响力的平台,领英和YouTube的重要性也逐年增强。国际和国内投票者在传统媒体渠道的偏好相似,但在社交媒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国内投票者更受微信和微博影响,而国际投票者更看重领英、Facebook、YouTube和X。提升中国内地高校在这些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将有效增强其国际声誉和对外影响力。

图 6 影响给中国内地院校投票的媒体渠道:国际与国内


三、基于大学案例研究的建议

要提升中国内地大学的全球声誉,加强国际化进程与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大学可以通过实施若干战略,提高自身在全球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参与度。THE根据国际投票者的情况和偏好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证明对其他大学行之有效。
(一)善用平台,提高思想领导力
数据显示,建立思想领导力对于提高国际声誉越来越重要。国内和国际投票者都表示,这些渠道可以为大学的全球影响力增值。通过参加会议、举办活动和积极推广思想领导力内容,大学可以巩固其在优势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地位。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有为思想领导力内容建立的专门网页,展示其研究人员最近的学术贡献。NUS的新闻页面也时常重点介绍其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与会议参与情况。这两种方法都有效地展示了大学如何利用思想领导力和国际参与度来提高其全球地位。 
中国内地大学也可以考虑在国际活动和会议上介绍大学的研究,推广大学的品牌。中国国际教育年会(CACIE)、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以及泰晤士高等教育等平台或网络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大学,为大学成为该领域的思想领袖提供了最佳平台。 
(二)拓展网络,促进大学全球互动
多种多样的全球互动可以提升大学的形象,这对赢得国际投票具有影响力。这些互动包括积极参与全球研究网络和联盟,这将有助于大学建立联系,分享不同的观点并产生新的想法。促进与国际投票者接触的另一种方式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流动计划。参加出境计划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成为学校的海外大使。反之,从海外项目归来的师生也会成为合作伙伴的声誉传播者。
格拉斯哥大学积极拓展其全球研究网络和联盟,是欧洲研究密集型大学协会(Guild)和Universitas21大学联盟(U21)的创始成员。2019年,格拉斯哥大学与吕讷堡大学共同建立了欧洲高级研究中心(ECAS),2021年加入了欧洲公民大学联盟(CIVIS),并在2023年与非洲和欧洲的合作伙伴组建了新的卓越研究集群(CoRE)。这一战略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交流知识和发展新技能的机会,促进了国际合作,提升了大学的全球声誉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顶尖人才和资金。
(三)找准定位,开展跨国教育项目
跨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实现国际合作多样化,在海外建立品牌和声誉,并加强研究合作和人才培养。跨国教育项目的形式多样,包含从分校到联合/双学位课程的各种教育模式。中国内地大学可通过审视自身的大学战略,选择最具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的方法。
詹姆斯库克大学(JCU)是一所享誉全球的澳大利亚研究型公立大学,其在新加坡设立的国际校区展示了学校在跨国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新加坡校区成立于2003年,是唯一获得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政府正式认可的澳大利亚公立大学校区,所有课程和学位资格与澳大利亚校区完全一致,学生可在四个校区间灵活学习。新加坡校区不仅增强了JCU在亚洲的研究合作网络,还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营造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环境。
(四)重视需求,强化政校企合作
与产业和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通过强调与产业需求的相关性,提高大学研究能力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与这些组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还能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学术和职业抱负相一致。这种广泛为学生踏入社会作好准备的策略往往是能培养出杰出校友和学者的基础,而著名校友和学者则是影响投票者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洋理工大学的案例研究凸显了其对产业合作的高度重视。从2018年到2022年,南洋理工大学与350多家公司建立并保持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合作包括与大陆集团、阿里巴巴和劳斯莱斯等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企业实验室。这些合作关系涵盖了先进材料、电信和制造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广泛研究能力,旨在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并探索新机遇,从而巩固大学在这些学术领域的思想领袖地位。
(五)树立形象,扩大全球影响力
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关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的全球知名度和参与度。鉴于中国内地对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局限性,大学可以建立专门的传播团队,与海外媒体机构合作。这些团队可以管理大学的国际宣传工作,通过传播大学的信息和媒体,确保有效的外联工作,提高全球影响力。大学还可以提升其官方网站和营销材料质量,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
清华大学通过其全球传播办公室积极拓展全球影响力,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保持活跃,每日更新内容,并与官方网站保持一致。该办公室负责在海外发布学校相关信息、维护学校形象并加强宣传,包括起草和实施宣传计划,监督与外国媒体和国际合作伙伴的互动,管理宣传系统和内容。同时,该办公室还协调信息发布,监测与海外活动相关的舆论,并管理海外宣传团队。
(六)打造品牌,讲好大学故事
对于大学来说,清楚地了解受众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品牌就是大学对自身的定位,而声誉则是外界对大学的评价。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助于大学确定未来的品牌战略。有效的大学品牌建设远不止一个徽标、品牌色或口号。品牌是大学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之处,也是大学讲述的故事,它能让大学与利益相关者建立情感联系。管理好大学品牌和声誉对大学的长期持续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大学的学术课程和市场宣传,大学可以培育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独特品牌。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于2020年推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学习计划,是香港第一所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识教育的大学。港中大在其2021-2025年战略计划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进一步表明其承诺,港中大还主办了多个备受瞩目的可持续发展会议,如共同主办THE2024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这些举措使港中大不仅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研究,还能提高其全球声誉,吸引志同道合的师生,并促进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


(作者:王丹华,泰晤士高等教育高级顾问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6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李荷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刘贵芹 秦培勇 王洁: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白乐桑 龚君姬:中文的魅力: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

《教育国际交流》| 倪明选:融合发展战略重塑高等教育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黄锦良:发挥香港教育优势,着力打造大湾区国际教育枢纽

《教育国际交流》| 教育:为人人  为未知  为未来——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全体大会发言摘要

《教育国际交流》| 刘利民:凝聚共识,构建全球教育新生态

《教育国际交流》| 姚强:新疆大学国际人才培养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践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卜焕芳:跨越国界 科教融合 共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教育国际交流》| 梁伟 陈晓: 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打造面向东盟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埃及与中国科教合作的历史及展望——访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

《教育国际交流》| 孟繁增: “校校企”合作培养“一带一路” 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国际交流》| Nariman Farvardin:适应时代新要求,为学生成长赋新能

《教育国际交流》| 祖力亚提·司马义: 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质增效 不断谱写新疆教育对外开放新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全球科研与合作桥梁 共促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访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教育国际交流》| 王定华: 创新汇聚世界一流资源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教育国际交流》| 黄宝印 黄海刚: 深入研究重大课题,助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教育国际交流》| 周洪宇: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推进策略

《教育国际交流》| 范金凤 丁笑炯:韩国人口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措施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