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埃及与中国科教合作的历史及展望——访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埃及与中国科教合作的历史及展望——访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
2024-10-225


编者按: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埃及即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为此埃及政府提出了“2030愿景”以解决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许多问题。目前,埃及正在以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所提出的愿景和战略为引领,促进教育领域的复兴。埃及和中国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包括开罗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以及埃及教育部,已经和中国大学签署了多项科学合作协议。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穆罕默德·艾曼·阿舒尔博士,就埃及与中国的科教合作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对话。自2022年担任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以来,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博士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致力于推动中埃两国教育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广泛合作。


《教育国际交流》:“2030愿景”是埃及政府提出的一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途径,突出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请您先为我们介绍并解读一下埃及教育发展愿景和计划。
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埃及“2030愿景”是在塞西总统主导下出台的一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它的制定和出台反映了埃及政府执政的理念和纲领,意在振奋埃及国家精神,凝聚国民发展意愿,取得各界发展共识,倡导先进治理观念。该计划基于对埃及综合发展计划的研究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各经济增长领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各机构的作用,执行教育革新战略,促进教育领域的复兴,进而通过确定埃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四代大学”、经济活动以及国际合作,发挥其在支持各种教育、技术、经济、社会、城市和环境领域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埃及教育在最初发展时期,就已将科学研究引入教育之中。当前教育和科学研究在地方劳动力市场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基于此。这项战略计划确定了7项原则和内容。第一是整合,指的是教育系统与国家的生产机构之间的整合,旨在弥合教育计划与埃及各地区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第二是统筹,指的是通过统筹各领域各部门协同发展教育计划来解决社会内部的复杂问题。第三是沟通,指的是埃及国内的教育机构和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在全球科学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进行沟通。第四是合作,指的是通过大学、教育机构同社区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合作,创造一个发达、先进的教育环境。第五是可持续,指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第六是国际参考,指的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基础上,了解国外大学的发展,实现埃及学生跨境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七是创业和创新,除提供人力和物力资源外,还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支持和鼓励创业和创新。
埃及重视与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因为从历史的角度,埃及和中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多个时代,我们这一计划非常需要中国朋友的参与。
《教育国际交流》:您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主导和参与过“汉语桥”俱乐部开罗站开通仪式、埃及鲁班工坊“云揭牌”启动仪式等活动,并在埃及的大学中推动中文教育,请您介绍一下中埃两国在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情况。
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无论是现代,还是在历史上,中埃双方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交流始终是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教育和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埃教育交流始于20世纪,内容涉及多个领域。1931年,中国教育代表团首次赴埃及学习,了解阿拉伯文化;1932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颁布法令,设立专门部门接待中国驻埃及使节,并将400册珍贵的阿拉伯文书籍捐赠给中国的一所学校;在1932-1941年期间,来自埃及各领域的多名研究人员访问了中国,并与中国的科学和文化机构建立了联系。自中埃两国于1956年正式签署文化合作协定以来,已实施了多项科教合作计划,签署了两国间教育合作备忘录。中埃双方于1996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联合教育研讨会,该研讨会已成为两国高层间的定期交流机制,实现了两国教育部长每年互访。中埃双方还签署了多项文化和科学合作协议,其中最著名的协议是两国教育主管部门于1997年11月17日在开罗签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到21世纪,中国开始派遣学生到埃及各大学学习阿拉伯语言和文化,同时也开始在从事阿拉伯语言和事务的埃及教授们的帮助下,开设阿拉伯语研究院,每年入读埃及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300多名。2001年8月22日,埃及教育部长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博士在访问北京时强调,埃及和中国是两个文明古国,有必要加强埃中两国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他曾高度评价艾因夏姆斯大学的中文系——这是当时唯一一个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大学,之后埃及许多大学陆续开设了中文系。巴哈丁博士曾七次访问中国,见证了两国间的文化和科学交流。

▲ 穆罕默德·艾曼·阿舒尔博士在“汉语桥”俱乐部开罗站揭牌仪式上现场致辞


《教育国际交流》: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埃及是历史上连接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枢纽。中国的古老发明经由此地传到欧洲,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由丝绸之路引入中国。绵延千年、贯通古今的丝路精神,引领中埃两国在新时代更加蓬勃发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请您分析一下提升中埃两国教育交流水平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第一,取决于埃及和中国的意愿。无论是民众的意愿,还是对加强双边合作感兴趣的两国领导人的意愿,都是推动教育科技交流的重要基础,提升交流意愿,无疑是取得交流效果的第一步。
第二,强化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桥梁纽带建设。目前,埃及有三所大学开设有孔子学院,分别是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和艾因夏姆斯大学。同时埃及多所大学开设有孔子学院的分支机构,如法罗斯大学、纳赫达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和塞得港大学等。这些孔子学院是埃及的学生和教授与中国各大学联系的纽带,希望继续强化纽带桥梁建设。
第三,继续推进以中文教育为主的交流工具和平台建设。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埃及是较早开设中文教学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埃及各大学陆续开办中文课程。随着中埃关系不断巩固和升温,学习中文的埃及学生与日俱增。20世纪末,各大学中只有艾因夏姆斯大学开设了中文系。在21世纪初,埃及各大学怀着与中国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建立起数十个中文系——一开始是艾因夏姆斯大学、艾资哈尔大学,然后开罗大学在2005年设立中文系,2006年苏伊士运河大学设立中文系,然后几十所埃及大学紧随其后也设立了中文系。埃及的中文学习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促进了中埃文化交流,更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大地的传播,推动埃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开启阿拉伯语学习计划,推动文化双向交流互动。通过这一计划,让中国学生在埃及多所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推动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第五,搭建平台促进中埃高校交流对话。2011年在中国宁夏银川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被视为是促进阿中高校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平台,后来成为机制化活动,每年都有许多埃及学者、专家参加这一论坛。论坛旨在促进埃及大学和中国大学积极参与双方对话。希望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埃高校中能成为常态,希望交流互鉴活动更加接地气和有实际效果。
《教育国际交流》: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今世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埃及多家教育机构通过可持续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请您谈谈“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在促进埃中两国间教育合作中的作用。
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多家埃及大学凭借可持续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呼应了这一倡议,该倡议中包括众多互惠互利的积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的特点之一是“基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这为加强包含知识、教育、文化、技术、外交和经济等领域交流合作在内的各行业部门的双边合作提供了基础。
现如今,埃中两国高校签署了多项教育合作协议,如苏伊士运河大学、亚历山大大学、开罗大学、扎加齐格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开罗美国大学、米尼亚大学、本哈大学分别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了数十项教育合作和交流协议。在2021-2023年,埃中两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签署了多项协议,如中国鲁班工坊就在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得以建立。这些协议促成了多项教育和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埃双方数千人都参加了这些活动。我作为埃及和中国大学教育关系的协调人,有幸见证了这些协议的签署。
在与中国伙伴的合作中,我发现许多埃及和中国的教育机构都渴望通过直接会面和互访加强沟通与合作。埃中开展了各高校校长、院长、教员和学生之间的互访,并通过这些互访签署了多份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多所埃及高校与中国大学在各领域和专业上开展了高水平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国全额资助的苏伊士运河大学水产养殖学院,苏伊士运河大学、埃及慈善基金会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的埃中应用技术学院,苏伊士运河大学医学院与中国高校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交流等。
本哈大学作为埃及大学代表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这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成立的高校联盟,秘书处设于中国的西安交通大学。该联盟包括138所国际大学,埃及成为秘书处成员,并出任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协调员。这些成果促进了中埃高校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专业越来越多样化,在多个领域开展了一些联合研究,也促进了教授专家之间的交流。
《教育国际交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向。我们注意到埃及也正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发力,请您谈谈两国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合作的情况。
穆罕默德 · 艾曼 · 阿舒尔:早在2018年,世界银行向埃及投入5亿美元,用于支持增加埃及儿童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并为150万名学生和教师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实现各项改革目标——提高学生入学机会和保证教育质量,建立学生考评制度,增强教师、教育领导者和监督员的能力,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评估、收集数据,扩大数字学习资源的使用范围。
我们关注现代世界所发生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技术发展,在有些领域已利用了中国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经验,以促进和加强民间的科学合作与沟通,增进中埃两国政府、公司、大学和研究中心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并鼓励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合作。中国已通过开展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领域优秀青年研究人员相关计划接收埃及青年研究人员进行短期研究。我认为双方在数字领域合作还要进一步提升。
在为期五年的“埃及教育改革”项目中,我期待能与中国同行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共同设计项目,互通有无,增进合作,助推两国的教育数字化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伟,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学术与出版专委会主任;杜永军,本刊特约通讯员、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会长;倪好,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成,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秘书长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卜焕芳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Nariman Farvardin:适应时代新要求,为学生成长赋新能

《教育国际交流》| 祖力亚提·司马义: 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质增效 不断谱写新疆教育对外开放新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全球科研与合作桥梁 共促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访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教育国际交流》| 王定华: 创新汇聚世界一流资源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教育国际交流》| 黄宝印 黄海刚: 深入研究重大课题,助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教育国际交流》| 周洪宇: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推进策略

《教育国际交流》| 范金凤 丁笑炯:韩国人口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措施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