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Nariman Farvardin:适应时代新要求,为学生成长赋新能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Nariman Farvardin:适应时代新要求,为学生成长赋新能
2024-10-1020


▲ 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校长Nariman Farvardin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加速转型,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校长,我亲眼见证了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为当今的劳动力大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探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如何重新构建教育体系,以帮助学生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的职场需求,还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为了丰富学生的教育体验,我们创新研发了SUCCESS课程体系、专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全球视野,从而使学生不仅具备技术专长,还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掌握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能够在全球互联的21世纪经济中如鱼得水。我们的课程设计以创新为核心,突出跨学科融合,注重实践和体验式学习。这套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发现机遇,主动解决问题——不仅限于本学科领域,还包括沟通和协作等基本交际技能。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我们不仅重视技术技能培训,还致力于培养具有高效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优秀伦理道德的有为公民。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教育为学生打开联结同侪、导师和未来同事的大门,以非常规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人生。我们正在尝试运用教育的变革力量,使毕业生不仅能满足、甚至超越现代经济的要求。

SUCCESS课程

为赋能学生成长,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研发了多项创新课程。我们认为,科技发展与社会福祉密不可分。从气候变化到疾病和饥荒,再到政治极化,世界上许多最棘手的问题既是人文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来增进人类福祉。学校的座右铭是“灵感源于人性,动力源于科技”,这一理念引领着我们在教育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让学生在以技术为驱动力的现代社会中成为佼佼者。
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独特人才培养方式和理念在我们名为SUCCESS的核心课程,即《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本科核心课程:成功必备技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顶尖的理工学院,我们相信,无论学什么专业,所有学生都应该熟悉并熟练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无论是正在改变工作与生活的人工智能,还是将来可能接替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因此,SUCCESS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技术前沿》课程。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科学与分析、生物技术、可持续性发展和量子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也持续反映着新兴技术趋势。
除了技术技能外,SUCCESS的授课内容还涵盖21世纪活跃的数字经济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如领导力、创业精神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毕业生在未来的经济领域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

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自己也曾经是一名国际学生,深知在文化多元、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中学习生活具有多么强的吸引力。史蒂文斯理工学院隔着哈德逊河与纽约市临水相望,火车车程只需10分钟。许多中国、印度和伊朗的学生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接受顶尖的技术教育,收获知识,更是为了体验纽约这座城市在就业、文娱和社交中蕴藏的无限机遇。纽约是一座国际化都市,从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校园眺望纽约的壮丽景色,我们的学生可以时刻感受到,博物馆、文化区、餐馆、百老汇戏剧以及财富500强公司等丰富资源触手可及。

▲ 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校园俯瞰


未来的职业

我个人的职业生涯始于40多年前,曾当过教授、研究员,再到后来成为学术管理者。我最早是致力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这是当今强大的AI算法的前身。这些早期的经历及其对随后技术革命的影响,塑造了我对未来职业的看法,以及对21世纪教育的构想。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处在技术变革的边缘。即将进入职场的下一代人必须做好准备以适应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不断变化的行业要求。这推动了史蒂文斯教育方式的产生,帮助学生不仅为今天的就业做好准备,也为未来的事业做好准备。我坚信教育具有变革的力量。
根据我的学术经历,以及与产业合作的经验,再结合全球杰出校友的意见,我认为以下五大关键趋势正在重塑职场。这些趋势可以为我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为学生发展赋予新能量。

趋势一:混合工作模式

未来的工作模式将是远程办公与现场办公的结合,这将重新定义职场规范。员工在选择工作环境时更具有灵活性,企业也可降低房地产成本,可以更广泛地选用人才。然而,实施混合工作模式需要严谨的管理体系和强大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做到无缝衔接。但它也面临着保持团队凝聚力,维护企业文化,最大化提高协作效率,以及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等挑战。

趋势二:技能再培训

对于那些希望在职场做出成绩的员工来说,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当前的技术,还要具备快速适应新兴技术的能力和灵活性。今天最先进的技术也许明天就会过时,想要拥有长期成功的职业生涯,就要有能力应对这些变化。技能再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和求职者获取新兴行业和职位所需的技能。而传统的教育路径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企业正越来越多地与教育机构和在线学习平台合作,为员工提供持续教育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使其能够在在职期间获得新技能或提升现有技能。

趋势三:AI伦理和科技治理

随着人工智能在职场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伦理因素和负责任的科技治理开始变得至关重要。很多机构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高度关注,确保技术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惠及社会。

趋势四:创业思维

创业者的思维模式注重跨行业和跨层级的创新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适应能力。它鼓励创造性思维,能够抓住机遇,并主动解决问题,打破刻板的工作角色束缚。在大企业或机构里,这种思维模式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实验精神和有计划的风险承担能力,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而在教育领域,包括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在内的一些院校,正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职场中取得成功。

趋势五:职场文化重塑

职场文化正在经历重大转变,越来越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和幸福感。那些有远见的企业往往更关注员工发展和个人健康,增强员工归属感,创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通过政策优化经济、劳动力和人才配置

不论是技术进步、经济压力还是其他因素,由此带来的就业市场的重大变化,往往会造成失业岗位与新就业机会之间暂时性的不匹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就业不足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为了尽可能弥合这种矛盾,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策略,将教育、创新和政策统筹起来,融为一体。其中教育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以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为例,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当前职场所需的技能,也要具备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变化的技能。通过诸如SUCCESS这样的课程,我们努力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拥有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保持自信的特质和能力。
创新同样至关重要。政府、学界和产业之间需要开展强有力的协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比如,大量投资研发,支持初创企业和企业家,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开发和新产业发展的条件等。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我们专注新兴领域的前沿研究,包括金融、科技、能源、可持续发展、量子技术、药物研发,以及人工智能。这不仅让我们处于创新的最前沿,同时自身也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政策制定者也可以通过实施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的措施,如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推动劳动力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政产学研的协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可以统筹协调教育、科技创新和政府扶持政策,采取综合性措施,就可以缩小失业和新就业机会之间的差距,培育出一个更加稳定和有韧性的就业市场。

软技能和终身学习

如今的职场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技术专长,还要具备适应能力、战略思维、强大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球视野。
尽管技术和软技能极为重要,但并不足以保证长期的职业成功。我们认为,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终身学习。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行业发展趋势经常会迅速转向,专业人士必须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并学习新技能,这对成功至关重要,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和影响力。我们学院提供很多在线课程、行业认证和微证书,支持员工持续获得新技能。这些课程既具备系统性,也有挑战性,能够帮助学生成为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

以今日实践赋能明日精英

在驾驭21世纪经济复杂性的同时,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创新并凭借技术实力和人性洞察力发挥领导才能的人才能在未来成为赢家。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这些品质,使他们不仅为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更为一生的持续成功打下基础。
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课程设计着眼于未来,强调对今日的学生将要进入的世界做出分析和预判。职业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在技术进步、社会变迁和全球挑战的推动下,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我们的课程和项目旨在让学生为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好准备,让毕业生不仅为就业做好准备,也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培养学生掌握适应变化的能力,塑造他们勇于面对挑战的心态,并赋予他们洞察行业趋势、引领社会变革的远见卓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绝不止步于传授知识。我们正在塑造未来的创新者、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因此,我们不仅是在回应当前的经济需求,更是在塑造世界经济的未来。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而言,这正是教育在数字时代展现出的无限希望与强大力量。


作者:Nariman Farvardin,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校长
译:宋琦光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卜焕芳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全球科研与合作桥梁 共促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访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教育国际交流》| 王定华: 创新汇聚世界一流资源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教育国际交流》| 黄宝印 黄海刚: 深入研究重大课题,助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教育国际交流》| 周洪宇: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推进策略

《教育国际交流》| 范金凤 丁笑炯:韩国人口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措施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