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全球科研与合作桥梁 共促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访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全球科研与合作桥梁 共促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访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
2024-09-273


编者按: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2015年由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合并而成,旗下有《自然》《科学美国人》等著名刊物,在全球科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近日,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接受《教育国际交流》专访,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国发展高质量学术期刊,促进各国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探索与知识传播。


《教育国际交流》:安诺杰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享誉全球的世界领先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 · 自然在促进科研交流与知识传播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您看来,施普林格 · 自然在推动世界科学发展方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您希望如何深化并推动这些理念的实践,以促进全球科学界的持续进步与创新?
安诺杰:施普林格 · 自然以“开启发现之门”为使命,致力于向研究人员、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以及广泛的专业群体提供高度可信且经过精心筛选的知识资源并帮助研究人员传播其科研成果。我们坚信研究与学习仍然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并通过一系列令人信赖和备受尊敬的品牌——包括创立于1842 年的施普林格(Springer),创立于1843 年的麦克米伦(Macmillan)和创刊于1869 年的《自然》(Nature),以及创新的产品与服务,开启发现之门。
180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科学不断发展。例如,1880年,亨利 · 福尔兹在《自然》发表有关指纹的文章,奠定了法医学的基础;1896年,《自然》刊登了威廉 · 伦琴首次用英文对X 射线进行的描述;1904年,施普林格出版了玛丽 · 居里《关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译本;1920年,施普林格出版了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的《以太与相对论》;1997年,《自然》发表了描述克隆羊多利的论文;2023年,《自然》发表第一个人类“泛基因组”草图; 2021年,《自然》发表了“阿尔法折叠”对人类蛋白质组的准确结构预测,以及2024年最新发表的“阿尔法折叠3”等等。
施普林格 · 自然还通过自身的出版活动,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在重要研究与需要它的人之间建立联系,以加速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面临的紧迫挑战。
我们致力于释放开放科学和开放研究的潜力,促进知识进步,激励所有人取得更大成就,以实现我们的愿景——加快寻求解决方案,以应对世界所面临的紧迫挑战。我们支持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实现。2015年以来,我们已出版近100万篇与SDG相关的研究,其中54%的SDG相关内容为开放获取,意味着这些内容可供有需要的人免费使用,用以推进SDG目标。
《教育国际交流》:施普林格 · 自然不仅专注于发表与传播中国的科研成果,还与中国科研机构及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请您谈谈与中国期刊的合作以及未来的计划和展望。
安诺杰: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施普林格 · 自然集团是该计划的最大支持者之一,我们与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合作出版了超过200种期刊,其中多本期刊进入该计划领军期刊之列,如《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等。2024年初,我们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双方的第14种学术期刊——《数字教育前沿》(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聚焦数字技术和教育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施普林格 · 自然会继续尽可能多地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出版优质期刊,并相信一起合作不仅有助于期刊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期刊运营人员的专业化。因此,施普林格 · 自然中国办公室携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共同启动了“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通过提供专业培训与国际交流机会,强化了编辑人员的英语编辑技能,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促进了与国际同行的深入合作与经验分享。这些工作都基于同样的目标,未来我们需要有更多合作、更广泛的网络,以助力科学发展。

▲ 2024年4月安诺杰出席中关村论坛并参加科研基础设施与开放科学研讨


《教育国际交流》:近年来中国出版业在品牌知名度、综合实力、数字出版转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请您介绍一下数字出版与技术融合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
安诺杰:过去20年间,中国的学术出版与科学研究均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中国科研力量的显著崛起不仅极大推动了本土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也为全球学术出版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见证了中国出版机构的日益专业化,如今中国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员、更系统化管理的期刊,并且在排名、引用量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近20年以来,中国的科研数量和质量都取得长足进步。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中国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的贡献已超过了美国。再以我们旗舰刊《自然》为例,25 年前《自然》发表的原创研究论文中只有 4 篇涉及中国作者。2022年,《自然》系列期刊发表的涉及中国作者的研究论文已达900 多篇。这一巨大变化可归因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蓬勃发展、研发支出的持续增加,以及国际科学合作的加强。
过去25年,我们见证了学术出版从印刷到数字化的转变,对于期刊而言,这已接近完成。此外,我们将曾经出版的几乎所有期刊文章和图书数字化,并都可以在网上供客户阅读,确保了论文能够触达最广泛的读者。
施普林格 · 自然不仅是一家出版机构,也是一家技术公司。技术是我们服务于各界的能力核心,对于施普林格 · 自然的成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技术使我们和学术出版业的同行们一起,比其他内容行业更早地实现从印刷到数字化的过渡,也支撑着我们向开放获取的过渡。
技术贯穿了我们整个业务。我们部署先进和适应性强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I),以确保我们继续支持研究界的工作。我们已出版了数本由计算机生成的图书,第一本完全基于AI,其他一些则采取了创新的人机混合交互方式。2023年进行了一项实验,并最终出版了第一本使用生成式AI撰写的书稿。我们还部署技术,在编辑、翻译、内容共享和在线培训上支持科研人员。
《教育国际交流》:施普林格 · 自然近年来持续探索和应用AI等新技术,您认为AI技术对出版流程、服务模式将带来哪些方面的深刻变革?
安诺杰:施普林格 · 自然使用AI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如在人类的监督之下,将有潜力进一步加快科学发现。因此,我们正在强化经验并使用技术和AI工具,以进一步帮助研究界,所有这些工具都是在有人介入和监督的情况下部署的。
例如,在 AI 的帮助下,我们正在高效整理数据,由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图书。AI还促进了发表公平。例如,编辑通过使用AI, 能够迅速从遍布全球的学者网络中精准匹配到合适的同行评审者,从而加速审稿流程,提高科研出版效率。此外,AI还成为非英语母语科学家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在科学交流中跨越语言障碍,使研究成果能够广泛传播。我们进一步利用AI技术开发了复杂的诚信检查工具,以维护科研记录。
我们新推出的AI驱动的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服务则在帮助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衡量其资助的研究的影响力,并确定未来的研究需求和趋势。
AI与之前的技术不同,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我们的工作是确保以负责任和合乎伦理的方式使用这些工具,以有益于科学发现和研究。我们认为,使用AI技术时要将安全、伦理与诚信放在首位,以有效管理并降低潜在风险。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AI安全和伦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并遵循一系列原则与准则,确保AI技术的应用符合这些规范。我们将持续深入探索,致力于让AI以更加合乎伦理、更负责任的方式融入科研流程,促进科学知识的快速进步与广泛传播。
《教育国际交流》:我们注意到,施普林格 · 自然积极践行其社会责任,通过策划并实施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专题出版计划,致力于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建立了聚焦优质教育等各个目标的内容中心,支持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这方面的主要成果。
安诺杰:在2022年1月24日全球庆祝“国际教育日”之际,施普林格 · 自然推出了一个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优质教育(SDG4)的全新内容中心。此举措不仅彰显了我们对推动全球优质教育的坚定承诺,也标志着施普林格 · 自然已圆满完成对全部17项SDG目标分别创建内容中心的工作。
这些精心构建的SDG内容中心,汇聚了施普林格 · 自然旗下众多知名品牌(如Nature、Springer、BMC、Palgrave等)出版的优质内容。这些跨学科的、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覆盖了期刊文章、学术专著的广泛领域,并辅以深入的见解分析、前沿新闻报道及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共同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传播交流。其目标是搭建桥梁,将负责解决世界上最严峻挑战的政商界人士与相关研究者建立连接,让他们获得所需信息和依据。
我们出版的内容覆盖了所有的17个SDG目标,“优质教育”是我们重点关注的SDG目标之一,它对于成功推进其余16项SDG目标至关重要。作为专注于为教育界人士提供宝贵资源与内容的出版机构,我们坚信教育是推动一切研究、进步与发展的原动力。除了通过麦克米伦教育(Macmillan Education)品牌为全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精心策划并出版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外,施普林格 · 自然还广泛涉足各学科领域的教科书出版,为教育研究人员出版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因此,我们推出为支持全球优质教育发展而建设的资源库,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全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教育国际交流》:施普林格 · 自然是全球第一家跨越百万篇开放科学里程碑的出版机构,为开放科学运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力。在促进开放科学方面,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您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而有效的行动或策略?
安诺杰:开放科学是研究的未来路向,因为它能增加人们对科研投入、产出及数据的使用,带来真正开放的科研生态系统,从而支持科学向前发展和进步。
20多年来,施普林格 · 自然始终走在开放获取(OA)出版领域的前沿,引领学术传播的革新潮流。我们所有的期刊都为作者提供OA出版选项,覆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因此所有作者,无论在任何研究领域,都能在我们这里以OA 发表研究。与竞争者相比,施普林格 · 自然出版的纯OA 期刊文章有更多的人阅读和使用。我们文章的平均引用率在所有纯OA出版机构中是最高的,下载量则是同行的5倍(根据Dimensions 数据库、期刊引用报告、Web of Science InCites 数据库等)。
我们还开创了OA 出版的新方式,率先提供转换协议(TA)——将订阅内容的访问和OA出版整合为一份阅读与出版合同。TA已被证明是实现OA快速增长和大规模转换的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使OA出版成为全球研究人员一项更可行的选择。目前,我们签署的转换协议已覆盖了六大洲的众多国家,惠及370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最近则是与印度原子能部 (DAE) 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换协议,这是印度公共资金支持的部门签署的首个转换协议。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早已认可OA在推动科学发展和知识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与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推出了越来越多的纯OA期刊,已成为中国出版高质量OA期刊积极而可靠的合作伙伴,并且我们在中国合作期刊的发文量也不断增多。
《教育国际交流》:目前施普林格 · 自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顶尖科研人员的合作网络,您认为如何促进科学界的合作,特别是跨国科研协作与交流?您认为中国的科研机构应该如何加强合作交流与创新发展?
安诺杰:科学发现在本质上是一项大规模协作的事业,只有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能够自信地在彼此工作的基础上,以及前辈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才能取得成功。合作代表着科研的未来。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国际合作在高水准的科研活动中已变得无所不在。中国有关机构也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
面对诸如气候变化、清洁能源转型及全球卫生危机等错综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单一研究机构的力量显得尤为局限。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需广泛的国际合作与跨学科协作。随着合作网络的日益扩展,研究人员能够跨越界限,共享宝贵资源,交流多元视角,从而激发前所未有的创新火花。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科研的繁荣发展,也为上述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案,同时拓宽了研究者的全球视野,增强了他们对全球议题的深刻理解。
推动这一合作浪潮的关键路径之一,便是加速向开放科学的转型,其中开放获取扮演着核心角色。开放科学通过促进科研成果与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免费在线访问,构建一个真正开放的科研生态系统。通过开放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开辟新的合作机会。
同时,促进科研合作,需要科研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机构来说,可以让科研合作成为一种战略和科研文化,为研究人员,特别是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参加会议或研讨会、提供必要的信息等,以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保持互动,尤其是与国际同行的面对面交流,也十分重要。对于出版机构而言,我们在促进这种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例如,2024年5月,施普林格 · 自然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温州市签署了合作意向书,通过支持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来帮助促进中外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发展和交流合作。此外我们还与复旦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扩大和深化合作,进一步提升前沿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

▲ 2024年5月施普林格 · 自然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签署合作意向书


有数据显示,更多的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及其合作国家的科研影响力。因此,我十分认可国际科研合作的价值,并期待看到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的日益加强。

(采访整理:王祝萍,《教育国际交流》副主编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王定华: 创新汇聚世界一流资源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教育国际交流》| 黄宝印 黄海刚: 深入研究重大课题,助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教育国际交流》| 周洪宇: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推进策略

《教育国际交流》| 范金凤 丁笑炯:韩国人口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措施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