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黄宝印 黄海刚: 深入研究重大课题,助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黄宝印 黄海刚: 深入研究重大课题,助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2024-09-253

编者按:全国教育大会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编辑部特组织一批专家撰稿,就如何落实会议决定分享思路与策略。本刊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部分代表性文章,以飨读者。


▲ 2024年6月3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揭牌成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重大课题,意义重大、内涵深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29”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6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实体性研究机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并召开首次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研讨会,致力于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做足做强做活教育“外”字大文章,深入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大局,推动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使命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充分认识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战略意蕴

在浩荡的人类历史变革中,教育是实现国富民强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动力。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间教育、经济与科技竞合正经历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和新任务。在建设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上,如何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怎样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成为什么样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世界看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战略意蕴。
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新时期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刻体现了对世界历史进程、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建成中国特色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推力,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纵观近代以来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形成和演变,伴随着开放型世界经济、先进思想文化、科技突破性进展、产业变革型引领等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核心引领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更具有重大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聚焦世界教育中心建设中的重大理论、政策和战略问题,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加强战略谋划,推动系统集成。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中国正在加快布局实施数字教育发展战略,中国特色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正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引领意义。


二、系统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内涵要义

(一)深入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标准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与以往西方教育中心-边缘理论不同,中国建设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一个多元、互动并能够充分反映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中国话语体系概念。从一般特征上看,它是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的教育中心、教育高地和教育枢纽,它既能吸引、集聚全球卓越的科教资源,又能辐射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更是使我国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前沿,原创知识的生产者、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以及全球教育治理方案的提供者。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形成并非仅由教育发展水平决定,还与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地缘政治等其他领域密切相关。因此,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内涵应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机理两个方面来定义:从外在表现来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能够产生引领教育变革的思想理念,吸纳全球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赋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内在机理来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具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先进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促进原创知识和学术创新持续产出的科研模式、开放融通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二)深入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世界中心的转移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个持久话题,而“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生成和转移也遵循一定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它因经济发展而起、因科技变革而需、因大国竞争而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强国崛起的内驱动力,是一国综合国力消长的见证。经济发展和制度型开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机制,为教育产品提供强大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愈发成为一国长期经济繁荣的支撑和保障。当前学界较为认同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演进历程,即从 16 世纪的意大利发端,依次经历了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五个科技中心,学者们通过统计科学家、教育家、高等教育机构、知名大学等数量指标进行比较,这些演进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应总结其呈现出的一般性规律,包括各阶段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互动与影响规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转移和生成的相关因素等,特别要重点研究分析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教育中心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与核心功能。
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良好基础,它的形成和转移在推动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将越来越发挥更大作用。
(三)深入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人才中心统筹推进与相互赋能机理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推进现代强国建设的“三驾马车”,从强国发展历程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世界重要科技中心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三大中心”)的形成和转移具有时空同一性,“三大中心”相互赋能、互为动力、同频共振,共同驱动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具有重大和鲜明的战略指向,深刻体现了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高度自觉和战略主动,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重大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当前,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对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需要在理论阐释、建设路径、实施策略等方面深入和系统研究,在如何释放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倍增效应方面需要深度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尤其是对“三大中心”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赋能科技中心和人才中心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战略研判上,需要开展集成公关,形成更高更深共识。应结合长周期的经济、贸易、科技、人才、教育数据,具体呈现“三大中心”的历史变迁和演进路径,系统分析其时空关系和基本特征,进而深入把握“三大中心”相互赋能的基本规律和动力机制。
(四)深入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形成中的重大政策与关键举措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其转移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开展相关研究既需坚持历史过程论的视角,从不同的时代特征出发,同时也需要跳出教育的内部框架,从制度变革、政策举措促进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来识别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形成的社会逻辑,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参照。
要重点追踪主要国家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政策措施,准确把握全球经历的数次大变局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形成的制度逻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政策工具箱,形成历史与当前、国外与国内、已有中心与新型中心政策比较的研究支撑。深入研究影响教育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政策,包括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政策、教育改革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等,重点分析这些政策是如何推动教育中心的形成,以及它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五)深入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中国模式”
历史维度的世界教育中心时空演变规律为当前中国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基本方位,值得研究和思考。但是,不同的历史和国际环境、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都决定了各个国家在具体的建设路径上存在差异,因此立足过去、照搬他国是明显行不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作为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基于中国伟大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尊重各国教育的不同发展历史、不同国情、不同传统、不同语言,要充分关注教育对人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在超越西方中心论、尊重文化多样性,超越科学主义、尊重人文主义,超越零和博弈、尊重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一致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路径和方案。



三、发挥学校优势,形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研究的协同有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本质是一个开放命题,是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标志性特征,要将其置于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局下进行谋划,形成教育开放与政治、经贸、科技、安全、人文、全球性挑战六大领域对外交往统筹推进的总体构想,更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对外贸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外”字特色鲜明,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多元、深入,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发会等有关国际组织有密切合作,是我国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最早、国别最多、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长期以来,学校以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为己任,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因此,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格局下探索研究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既是理应承担的应有责任,同时也具备很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

▲ 2024年5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教育七十周年暨第二十届国际青年文化节


(二)集合研究力量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一个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概念,如何认识其内涵、把握其建设路径等需要深入探索。目前,新质生产力发展如火如荼,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经济、产业、教育等领域重大变革的关键因素,单一学科研究难以深入分析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互动和嵌入关系,深入洞察“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规律和推进策略,就必须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全局视角,通过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队伍,长期深入地追踪相关研究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英语学院和涵盖12个语种的外语学院,有包括区域国别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个实体性研究机构的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优势,整合全校研究力量,对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相关议题开展有组织重点研究,形成优势合力,努力同世界一流经济贸易大学建设同步推进。
(三)开展联合研究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是重大前沿复杂问题,传统单一学科研究范式难以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案,需要整合教育学、城市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探索教育理论和决策研究的新视角、新概念、新理论、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跨学科交叉研究新思路和新范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发展理论,丰富重大教育战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路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将联合有关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和国际交流合作机构,聘请教育、科技领域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凝聚优秀人才团队,形成学科交叉优势、创新研究范式、加大实证案例研究,通过建立数据库、案例库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开展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着力提升学校科研服务能级和战略承载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时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开展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研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世界教育观构建中国特色新型世界教育中心为目标,力求在定义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新内涵、构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新标准、探索“三大中心”建设相互支撑的新路径、把握重大政策与关键举措与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新逻辑、认识中国特色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的新条件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和较大贡献,助力中国特色新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黄海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教授、研究员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范金凤 丁笑炯:韩国人口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措施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