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2024-05-2914

编者按:在庆祝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建校50周年之际,学院创始人兼校长Diarmuid Hegarty教授专门撰文深情回顾了学院与中国长达25年的紧密关系,双方共同见证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师生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合作项目的渐次丰富多样。从中我们深切感受到Diarmuid Hegarty校长对于与中国合作的珍视与自豪以及对于国际教育的开放与坚持,期待学院在未来与中国开展更多深度合作,共同书写教育合作新篇章,为两国友好关系注入更多活力与内涵。


▲ 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

创始人兼校长Diarmuid Hegarty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96年。那时,中国正值经济和社会转型巨变,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高等教育体系也在经历积极变化,反映了中国为改善并实现教育基础设施现代化所展开的宏大实践。这一时期,随着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国际化活动和学生交换项目的发展,大学和学院数量大幅增加。
格里菲斯学院是爱尔兰最大且最古老的私立三级学院之一。悠久的历史、对学生成就和福祉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国际教育的理解,使格里菲斯学院成为中国大学开展合作的优质选择。我校从1999年开始与中国院校建立合作,是第一批主动与中国院校开展合作的爱尔兰学术机构,合作关系也日渐稳固。
从那时起至今,格里菲斯学院迎来了2000多名中国学生到爱尔兰完成合作学位课程。后来,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回到了中国,并在各自行业担任要职。另一部分人则定居爱尔兰和其他国家,在所在国家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在格里菲斯学院的教育经历对校友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些中国学生也对学校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对此深感自豪。如今,在与中国合作的成功基础上,格里菲斯学院有来自130余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为爱尔兰的全球化经济输送着全球化人才。
我们还接待了100多名中国访问学者来校培训,开展客座讲座和联合研究。对于格里菲斯学院和我们的中方合作院校而言,这些合作既培养了创新精神,鼓励我们开发新的学术课程和联合研究计划,也共同打造了合作双方院校的全球声誉。随着我们不断努力达到国际标准并在全球舞台上开展竞争,这些合作也起到了促进学术卓越能力提升的作用。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些访问学者给学习合作课程的学生们给予了重要支持,既帮助中国学生在留学前了解爱尔兰文化和教学实践,又通过研讨会和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融入爱尔兰社会。
格里菲斯学院在会计与金融、商业研究、时装设计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十多个联合项目的合作伙伴。尤其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校与河北金融学院开展的联合教育项目作为中爱教育合作的优秀实践案例得到了中国政府机构和院校的高度认可,在不同的研讨会和论坛中予以宣传介绍。格里菲斯学院在中国取得的所有成功都是许许多多人为确保“学生至上”而尽心竭力、辛勤耕耘的结果。目前,我们正在与合作院校共同开发并提交新的合作办学机构申请,以此回应中国教育部和中方合作院校的相关需求。

▲ Diarmuid Hegarty校长在河北金融学院演讲


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国际贸易仍将要求毕业生要了解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和规范,并掌握流利的全球化语言,如英语。我们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所培养的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相关能力,能够很好地迎接并把握机遇。我们的中方合作院校提供了强大的英语语言教学课程,爱尔兰的全职英语教师会到中国教授英语、爱尔兰文化和评估方法。在学生前往爱尔兰之前,我们共同帮助他们弥合了文化和学术上的差异。纵观我校与中国的合作历史,我们始终致力于让我校学术研究人员多接触中国社会。我校已有50多名学术研究人员在华任教,体验中国文化和美食,为双方的成功合作贡献力量。
最重要的是,学术合作要由学术团队主导,并得到国际处和管理层的支持。学术合作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师生提供接触全球文化和职场的宝贵机会,并为长期合作敞开大门。在学术团队拓展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科研、推动实践迁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获取一些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等。
在校园之外,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兼职工作、实习项目和英语环境中的活动。在工作中培养的横向技能和跨文化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学术研究。最终,我们希望在校学生能够成为未来学生的良好榜样。这些项目使学生和东道国之间形成了终身协同效应,而且随着毕业生职业影响力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经贸发展。
展望未来,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合作无疑充满了无限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挑战。目前,我们正与中方合作院校推进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这种模式可以让中国本土学生接受国际教育,提高语言技能,并有机会进行文化交流。此外,这种模式减少了学生的国际出行,具有显著的可持续性效益。学界普遍认为,国际学生出行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而合作办学机构模式能降低环境风险。
合作办学机构让那些由于经济或健康原因无法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可以从国际教育中受益。简言之,它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在本国接受高质量国际教育的平台,让学生无论在个人发展还是学术和职业发展方面都全面受益。然而,随着合作办学机构在中国的普及,中国政府也需要考虑其对国家“软实力”的潜在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将大批学生送往国外学习是一种软实力战略,有利于提高国家影响力和全球声誉。减少学生的海外流动,有可能削弱中国建立良性关系和海外话语权的能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术合作带来的挑战。两种教育体系融合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管理实践的差异会造成各种障碍。虽然在双方合作中,英语是主要教学媒介,但依然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鉴于确保所有学生有效沟通和享有平等机会的重要性,语言障碍也是一种挑战。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或冲突。弥合差异需要耐心、敏锐的观察和对跨文化学习的热忱。此外,必须考虑这些项目的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想要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都从合作中受益,就要审慎规划、持续投资,并具有自我适应能力。
与中国的合作还使我们有机会使用在线教学和评估技术。我们在这些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和时间。在线教学资源提供了成规模、易使用、适应性强的学习资料,可以显著促进与中国高校的跨国教育合作。这些资源也为国际教育工作者与中国同仁提供了合作平台,拓展了专业交流、实践分享、文化互鉴的渠道。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在具备专业知识、学习热忱和学习精力的条件下,教学效果可达到最佳。让学生参与到在线教学环境中确实颇具有挑战性,我们需要将技术与教学重点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尝试使用聊天、分组会议、学习反馈等各种在线学习功能。
最后,无论采用哪种授课方式,我们必须确保在中国学习课程的学生能够像在爱尔兰学习的学生一样,享受到社交网络和文化多样性的益处。我们想做一些创新,为中国校区的学生举办都柏林夏令营,并加强中爱两国学生间的在线交流。在强化两国学生交流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我们组织爱尔兰学生到中方合作院校访学,与中方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学生们提供相互了解、分享知识和文化体验的宝贵机会。
过去的25年中,我们何其有幸走在了中爱学术合作的前沿,对此我们心怀感激。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善并实现教育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如此重要的进程中,能够分享爱尔兰的经验和技术令我们倍感荣幸。在成功举办多个合作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相信,下一步可以尝试合办院校。在我们看来,这些合作真正的“赢家”是学生,他们正是未来的商业领袖。学生们无论来自中国、爱尔兰还是其他国家,都可以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团队合作和包容精神,这也正是应对当今世界挑战、扶助全球社会之必需。

(作者:Diarmuid Hegarty,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创始人兼校长
(译/宋琦光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3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