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万健:坚持“双向奔赴” 助力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伴企同行
2024-07-303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大国工匠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度期待和更高要求,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面向第一线的类型定位,更加凸显了其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更加体现了面向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培养”要求,其核心和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近年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教融合与开放办学“双轮驱动”,着力促进校企双方从价值目标、统一标准、长效机制、一致行动四个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科知识培养体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转变,形成了国际合作深入、产教资源集聚、供需高效对接、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学校2021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海事局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先后入选全国育人成效、服务发展、国际影响力3个“50强”和学生发展指数、教师发展指数、服务贡献、资源建设4大榜单。

一、坚持目标导向,打造多方命运共同体

海运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运输方式,海运量占全球国际贸易运输量的90%以上、货物价值的70%以上,海员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乎行业安全、企业效益以及海事院校生存。随着现代海洋运输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船舶大型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加速演进,对海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立志从事航海事业、通晓国际规则、实船操作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海员也就成为政、行、校、企等各方共同的目标。

学校坚持价值引领、项目驱动的原则,与江苏省船员服务协会、上海船员服务协会共同牵头成立了泛长三角港口与航运国际职业教育集团,成功打造政行企校命运共同体,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集团由江苏海事局、上海海事局等政府海事主管机关,江、浙、沪三地航海类院校与港口、航运协会、航运类企业等43家单位共同组成,有效保障了卓越海员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该项目创新“1(校)+0.5(船)+1(校)+0.5(船)”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被国家海事局以“浪花计划”形式予以推广,并推动国家海事局修订《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发证规则》,明确实习船员保险购买、海龄计算等国家法律法规。

▲ 学校参赛学生合影

二、推动标准统一,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契合度,根本在于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需要相关方共同推动实现企业生产标准、员工职业标准、院校教学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一致性。航海类专业属于国际化专业,不仅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国际海事组织在其中扮演了标准制定者、捍卫者的角色,强制要求各方严格执行,同时航运企业也以学生获得的证书认定其从业资格和岗位,以至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同类学生,考试发证程序和标准相同,而持相同证书者在船上的岗位、薪酬也全部相同。
一方面,主动对接国际通用标准。学校是全国首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建有国家海事局“船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挪威-德国劳氏船级社DNV-GL质量认证体系“双体系”的院校,引进全球最大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全球最大集装箱运输企业丹麦Maersk航运公司、全球最大船旗国巴拿马国等船员培训标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通过IMarEST国际专业认证,70余门课程参照欧盟标准并通过国家海事局确认,30余门课程通过巴拿马国家海事局等效认可,与国际标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比例达40%,有效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
另一方面,积极分享中国职教标准。近年来,学校开发国际通用的航海类专业系列标准和课程体系,牵头研制2021版职业教育水上运输类专业目录以及相关教学标准10多个。学校研制的一批专业标准入选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专业标准目录、成为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孟加拉国人力资源就业与培训局签订海事教育合作协议,累计整班制培养孟加拉籍留学生5期200多人。

▲ 马士基(中国)培训中心授牌仪式

三、注重长效机制,找准校企利益共同点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如合而不融、合而不实、合而不久、合而不深,根本还是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利益主体各自的痛点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构建基于各方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这既需要政府出台“金融+土地+信用”等外部激励政策,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银行低息贷款等政策优惠制度,保障各主体利益,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更需要提升校企深层互惠能力。对职业院校而言,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水平,既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也要帮助企业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并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高质量培训。
一方面,学校积极打造海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着力为航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员工培训。学校构建了从水手、技工到轮机长、船长的覆盖船员职业生涯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培训体系,创新形成了“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操训练”船员培训模式,建成船员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五年累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近23万人次,为破解疫情期间船员供给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评全国“最受欢迎的航海教育培训机构”、交通部“教育帮扶贡献奖”、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打造海事应用技术创新的区域中心,着力提升服务航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紧密对接现代海洋运输、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了国家级现代航海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国家海事调查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科研平台,支持教师依托教科研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学校在船舶定位、邮轮内装等技术开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航海模拟器二次开发和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接深海油气田开采、海上卫星发射母船稳泊等重大海洋工程项目,相关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欧美发达国家海工研究机构垄断,有力促进学校与与中海油、中国航天等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深度合作关系。

▲ 江苏省政协主席张义珍为阿联酋郑和学院(阿布扎比)揭牌

四、聚焦行动一致,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教随产出,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要跟到哪里。职业院校与企业应该相随相伴、如影随形,也就是企业办到哪,人才就要送到哪。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世界规模较大的合作平台,中国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出海首先面临的是所在国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迫切需要国内职业院校帮助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本土化人才及海外人才。

学校坚持与航运企业“同船出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组建“一带一路”海员培养与发展国际合作协作组,连续举办4届“一带一路”国际海员培养与发展论坛,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授予“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率先建立全国唯一的马士基(中国)培训中心、巴拿马船员证书培训基地,破解了国内培养外籍船员无法授予船员证书的难题。联合韦立国际集团、泰华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海外合作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创建了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江苏海院-泰华(缅甸)船员学院、阿联酋郑和学院(阿布扎比)3所海外办学点,探索实施“基础汉语”集中强化、“专业汉语”技能融合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的“中文+航海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懂语言、会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累计培养外籍船员600多人次。


五、结语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不断探索实践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新模式新经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海事类高等职业院校,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作者:万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4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卜焕芳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