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初识扬州的文化密码
九年前桂香浸染的秋日,我拖着行李箱穿过扬州东关街斑驳的石板路,扬州评话的江淮韵调伴着栗香扑面而来。文昌阁飞檐勾勒出暮色中的天际,铜铃随风摇曳,如穿越千年的编钟遗韵。瘦西湖的垂柳轻蘸湖水,二十四桥的倒影碎成满湖银鳞。这座被大运河滋养了二十五个世纪的古城,以温婉坚韧的姿态,在我这位来自千岛之国的姑娘心底埋下了东方智慧的种子。
留学生公寓的第一个清晨,黛瓦上“笃笃”的敲击声将我唤醒。推开雕花木窗,银发匠人正在晨雾中修缮屋顶,铅垂轻摆,糯米灰浆清香伴着晨露升腾。他们专注填补砖缝的神态,恰似母亲在日惹老宅绣制巴迪克时专注的侧影——那些跳动的金线与瓦刀刮灰的韵律遥相呼应。后来才知这是“香山帮”传人,砖缝误差必须控制在“半粒米”以内。
机械制图课上,老教授用镇纸压平泛黄的宣纸,狼毫蘸墨绘制《考工记》中的轱辘结构。教授细致讲述着古人如何将观察天象、顺应自然的智慧,融合于建筑与器物制造之中。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箴言从他沙哑的声音流出时,我的钢笔突然洇开了墨迹。这让我意识到,两千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深谙材料力学与自然节律的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与爪哇先民在建造婆罗浮屠时巧妙顺应山势的智慧不谋而合。在那个绘制齿轮三维模型的深夜,屏幕的蓝光映照着教授手绘的斗拱结构图,那些看似写意的墨线间,蕴藏着现代工程力学的精妙奥义,使我顿生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敬畏。
玉人何处教吹箫:机械实验室里的东方匠心
金工实习车间的铁门“吱呀”开启时,淬火池的水汽裹着机油扑面而来。张师傅托起幽蓝泛彩的T10钢,教我平面研磨时感知金属的脾性,这与巴厘岛银匠敲打银箔时的细腻感知竟然相通。他缓缓地示范着,手法娴熟而温柔,如同在与材料进行一次安静的对话。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专注的脸庞上,我仿佛感受到了工匠精神中无声的力量。
为攻克行星齿轮箱噪音难题,我们熬过数十个昼夜无果。导师带我们参观漆器博物馆,《大禹治水图》上细如发丝的金线让我顿悟:“真正的精密不是征服,而是发现材料想成为的样子。”导师的话语如醍醐灌顶,让我们重新思考设计的方向。当夜我们摒弃计算机的机械对称设计,改以应县木塔斗拱为参照,设计出渐变齿轮。齿轮咬合的瞬间,传动系统竟然发出古琴泛音般的清鸣,让整个实验室为之振奋,所有的疲惫在此刻都得到了回报。
双博馆中汉代青铜齿轮的绿锈斑驳,安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当我凝望着那些古老构件时,脑海里实验室3D打印机中的钛合金齿轮正缓缓成型。历史的巧合在此刻重叠:我仿佛看到古代工匠们在熔炉前耐心调整陶范角度,与我们如今在数控机床前细致调试参数的身影相互映衬。这种跨越两千年的工匠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东方智慧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凝视着眼前交错的历史与现代,我心中油然生出对匠心精神的敬意与自豪。
春风十里扬州路:市井生活中的技艺传承
富春茶社的清晨总是弥漫着面香与茶雾。老师傅将醒好的面团摔在案板上,“啪”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看他将64层油酥擀成蝉翼,我突然领悟机械设计中公差配合的真谛——就像翡翠烧卖皮与馅料的配比,多一克则破,少一克则塌。茶社墙角那杆民国黄铜秤,秤星是用银丝掐出的梅花篆,这种将实用器皿升华为艺术品的执着,恰是现代工业设计缺失的温度记忆。
广陵古籍刻印社的枣木香浸透了整个梅雨季。老艺人用拳刀雕刻《金刚经》时,木屑飘落的弧线竟与数控铣床的切削路径惊人相似。最震撼的是他们校对手工雕版的“对光法”:将宣纸覆在木版上对着天光查验,墨线深浅必须完全一致。后来在设计液压阀块时,我总习惯用不同角度的光线检查流道抛光——某次午后斜阳里,那些金属曲面上的光痕与雕版上的经文字迹如出一辙。
国庆路的扦脚师傅周伯有双“会说话”的手。他闭眼触摸客人足底时说:“脚上穴位如星宿图,轻重缓急全在指尖的力道与节奏。”这让我想起调试传感器时,导师教我们用指腹感受零件的微妙振动。如今每当精密轴承发出异响,我总会像周伯按摩太溪穴那样,用测温枪沿着传动轴缓缓移动——那些跳动的数字曲线,何尝不是现代工业的脉象图?市井匠人们的朴实技艺,如细流般汇入我的专业知识,令我更加珍视并深刻领会技艺传承的精髓。这些技艺如同扬州城清晨茶雾中的朦胧身影,温暖而隽永,不经意间唤醒我内心对工匠精神深沉而真挚的敬意。
二分无赖是扬州:文化交融中的自我觉醒
史可法纪念馆的裱画室里,棕刷拂过命纸的沙沙声总让我想起实验室的砂纸打磨声。老师傅将揭裱的古画对着光检查时,纸纹间透出的星点霉斑宛如银河。“裱画的功夫不在粘得牢,而在百年后揭得开。”这种对可逆性的追求,与现代模块化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后来设计快换夹具时,我借鉴了明代屏风“走马销”的榫卯结构——当铝合金构件“咔嗒”咬合的瞬间,我分明听见古画揭裱时命纸分离的细微颤音。这种对细节和可逆性的极致追求,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机械设计的理解。
扬州玉器厂的水凳旋转声里,翡翠原石正褪去粗砺的外衣。主刀师傅雕琢“天下第一链”时,铁砣蘸着金刚砂在玉石上画出螺旋纹路。“看起来是减法,实则是和石头商量着来。”师傅的话语带着温和的哲理,如涓涓细流般沁入我的心田。这种哲思让我在设计谐波减速器时灵光乍现:改用慢走丝线切割技术后,钛合金部件保留了材料原有的晶体结构,就像玉雕师傅顺着翡翠的“水路”下刀那般自然。
在扬州的文化交融中,我逐渐觉醒,明白机械设计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而更是一种与材料对话、与文化共鸣的艺术形式。这种深刻的体悟,让我更加热爱并尊敬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工匠精神和智慧,亦激励着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将扬州给予我的文化养分融入未来的设计之中。
竹西佳处启新程:从古城走向世界的匠道
初到扬州的梅雨季,何园青苔总让我的帆布鞋打滑。看门张伯用《扬州日报》折的防滑鞋套,让头版的马拉松报道就此印在了鞋底。这细微的举动令我感受到扬州人朴实而周到的关怀,每次想起都倍感温暖。后来,每次走进实验室,那些被机油浸透的铅字都在提醒我:这座把坚韧刻进城砖的城市,正悄然将她的精神基因注入我的血脉,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逐渐深入骨髓。
在鉴真纪念堂抄经时,守殿阿姨发现我总盯着供盘里的牛皮糖。隔天清晨,我的测绘本里悄悄夹进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给思乡的舌头——大明寺素斋房”。素纸包裹的牛皮糖上,芝麻细致地排列成莲花的形状,那温暖朴实的甜味仿佛一下子带我穿越回家乡的小巷。如今,当我设计太阳能追踪器的铝合金外壳时,特别选用了激光雕刻的工艺,将牛皮糖纸与椰枣包装交织的图案精细地镂刻在材料表面。当赤道的阳光穿透这些精心雕琢的镂空时,地面会呈现出佛经与古兰经相互融合的奇妙光影。这种巧妙的设计,既表达了我对故乡与扬州文化的融合与尊重,也寄托着我对未来科技与人文智慧融合发展的深切期望。
从古城扬州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与技术的交融,更是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深情共鸣。这座城市带给我的精神洗礼,已悄然融入我的每一次设计、每一次实践之中,引导我不断探索和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之路。
明月何时照我还:文化使者的使命与担当
扬州剪纸博物馆的灯光温柔地漫过红纸,婆罗浮屠的塔影在镂空中渐次舒展。王奶奶的手覆住我的指节,引着银剪在纸上游走,刀刃起伏如运河的呼吸。她缓缓说道:“留白的分寸,是匠人与天地讨来的。”她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慈祥的笑意,仿佛每一道折痕都藏着半部《金刚经》。苏门答腊的学弟屏息凝视纸面,婆罗浮屠的轮廓在细密松针纹间逐渐浮现,他忽然轻声说:“这纸上的佛塔,在呼吸。”
窗外大雪纷飞,博物馆的炭盆里跃动的火星偶尔吻上纸缘,烫出星子般细小的孔洞。这细小的变化在我眼中恍如文明之火在风雪中悄然生根。那天,我仿佛看见了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看到了郑和的舰队从扬州起航,远赴爪哇岛。这些剪纸中镌刻着的文化印记,跨越了山海,汇聚了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感情。
回到宿舍,我将剪纸小心翼翼地夹入笔记本,沉甸甸的温暖仿佛在手心里流转。作为一名留学生,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在承担文化交流的责任。扬州赋予我的不仅是丰富的技艺,更是作为文化使者的担当。未来的日子里,我要用自己的专业与热忱,将扬州的工匠精神和东方智慧传播到更广阔的土地,让这些凝聚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手艺,伴随我的脚步走向更远的未来,照亮更多人的内心。
邗沟烟雨润匠心:城市文脉滋养学术创新
汉墓出土的青铜匜在测绘灯下流转幽光,错金银纹路如水银泻地,蜿蜒出两千年前的星河轨迹。指尖抚过汞齐法镶嵌的银丝,凉意渗入血脉,那一瞬的悸动竟与实验室里微电路接合时跃动的脉冲电流遥相呼应——古工艺与新技术,于不同时空中撞出同频的火花。扬州老巷的梅雨季总让人恍惚:檐角坠落的雨珠在青石板上凿出细小漩涡,那层层涟漪背后,是仿生设计者借鉴自然的灵感之源。它们如数列般递进,如逻辑电路的信号流转,将古城的细语悄然写进了学术图谱。
个园残雪轩的青瓦缝里,残阳斜照,一簇簇苔痕缠绕砖缝,如同材料扫描电镜下的晶粒结构,细腻又倔强;平山堂残碑的刻痕,在手持三维建模仪重现时,纹理间竟显出算法之美。城市文脉,并非只驻留在砖木泥瓦间,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入一个青年科研者的思维骨骼之中。某夜整理测试数据,一只燕子误闯实验室,翅尖扫过示波器的荧蓝曲线,鸟影与波纹在屏幕上交汇成一枚模糊的光晕,那瞬间我忽然觉得,汉匠的雕羽与量子信号的回波,在时空的褶皱中完成了一场庄重的互文。
这城,这水,这雨,总在不经意间,为一项实验提供灵感,为一个模型注入灵魂。就像邗沟畔的水汽,日复一日滋润着石桥下的青苔,也滋养着我们每一个执着于“匠心”与“创新”的学术旅人。它们不喧哗,不张扬,却在漫长岁月中积淀出一脉温润与坚韧的力量。而今每一次推演微观结构、每一次调试参数与电流响应,都是与这座城市悄然对话的过程。匠道不止于技,更是一种敬物之心,一种与时间共鸣的温柔坚守。
二分明月照我还:归去来兮的文化使命
暮色中的运河泛起粼粼金辉,我抚过实验台上那枚刻着蜡染纹路的齿轮,螺纹间忽有东关街的铜铃声与爪哇海的潮音交织成韵。九载扬州岁月,香山帮匠人校准瓦当的铅垂,早已凝成科研仪器的准星;个园假山垒石的智慧,也在轻量化材料的纤维中蔓生出仿生学的根脉。古籍修复室的李师傅赠我的《扬州画舫录》,此刻静静躺在行囊之底,书页间枯琼花的压痕与手绘山姜的印记,是故土与异乡在纸上缔结的盟约。
收拾实验室时,那颗锈迹斑斑的螺母从机床角落滚落——九年前车削失败的稚拙之作,如今缠绕着端午彩绳的铜丝,像大运河缠绕文峰塔倒影的涟漪,斑驳却柔情。它贴着母亲亲手缝进的平安符,在行李箱深处沉默相守,仿佛将过去与未来、技艺与亲情,紧紧系成一脉温热的流光。飞机掠过长江入海口,俯瞰云下蜿蜒的水脉,竟与青铜匜上的错金银纹浑然如一。那一刻,我忽然彻悟:匠道的真谛,不在于形式之古今,而在于情感的深流——异乡的铁锈,故土的朱砂,终将在时光的包浆里,共铸成一抹温润的玉光。
扬州教会我,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凝固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在“一带一路”的风帆下流转不息。漆器金丝的精密,将注入机械臂的每一次灵巧转动;玉雕环链的哲思,将化作跨海长桥的钢桁骨架。未来,当巴迪克的经纬在数控机床的旋律中舒展,当瘦西湖的水纹从钢铁森林的缝隙中悄然渗出,那些镌刻着东方智慧的齿轮,终将在爪哇海的涛声中,与郑和宝船的龙骨遥遥对话,回响千年。
这故事,才写到第两千五百零一页的褶皱处。扬州,早已不只是地图上的一颗墨点,而是长进掌纹的江河,是融在血脉中的一轮月光。此去万里,每一次钢与火的淬炼,都是与你隔山隔海的深情对话;每一道数据的涟漪,都是运河写给世界的长诗。
(作者:Annisaa Prastika Bahdie,中文名李莉美,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5届印度尼西亚籍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王露扬)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盖 · 麦克莱恩 · 罗杰斯:人工智能会让大学教授成为过去式吗?
《教育国际交流》| 与时代同行,助力提升中国科研成果影响力——专访威立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张莫依
《教育国际交流》| 孟繁华:信息、知识和智慧——教师教育的关键词
《教育国际交流》| 吉坎比 · 齐普拉 · 卡维拉:肯尼亚STEM教师教育: 政策、挑战及展望
《教育国际交流》| 张民选 宋佳 胡奇:推动中非STEM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6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