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建设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教授专访
2024-07-236


编者按:香港岭南大学一直因其致力于探索实践博雅教育、积极参与社区发展而闻名。岭大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的“优质教育”全球排名中位列第二。2023年7月,世界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秦泗钊教授,以其卓越的专业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正式就任校长一职,成为该校近百年来首位理工科出身的掌舵者,颇受世人关注。近日,秦泗钊校长到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受到刘利民会长的接见。期间,秦校长接受了本刊编辑部的专访。


▲ 刘利民会长会见秦泗钊校长并向其赠送《教育国际交流》合订本


《教育国际交流》:秦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教育国际交流》的专访。岭南大学拥有百余年的历史,曾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亚洲十大顶尖博雅院校之一。请您介绍一下岭南大学的传统和办学特色。
秦泗钊:1927年,钟荣光先生成为岭南大学的首任华人校长。他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深邃的教育理念对学校进行了全面而深远的改革,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岭南大学两大办学思想:一是坚持开放办学,强调与世界接轨,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二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本地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上,曾广泛流传着“北有蔡元培,南有钟荣光”的美誉。
岭南大学(以下简称“岭大”)由岭南基金会于1888年创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际组织资助的高等学府。岭南基金会(原名美国岭南大学董事会)于1893年在美国纽约州作为独立法人成立。董事会的董事主要由专业人士(其中包括美国企业界精英)担任,是一个非营利民间组织。其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格致书院,该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因此,岭大创立之初就具备开放和包容的基因。岭大不仅是中国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高校,也是早期与美国知名大学建立学位互认、留学生交换机制的先驱,为直接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的高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岭南基金会仍然坚定地支持着岭大的发展,每年精心遴选优秀学子赴美深造,传承和发扬开放包容的办学思想。
岭大以小班教学和寄宿式教育为特色,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的紧密关系。尽管学生总数不到6000,与很多国内大学相比,规模很小,但师生比却达到1:10,确保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个性化教学的深入实施。校园内的宿舍不仅仅是学生居住的场所,更是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小社区,使学生能够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实现真正的沉浸式教育,这和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学术探索和人格塑造的优越环境。同时,岭大秉承“作育英才,服务社会”(Education for Service)的校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良知和全面能力的杰出人才。
二十年前,内地对于博雅教育的实践投入尚显不足,而现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新雅学院等已成为博雅教育在内地的重要实践者。此外,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积极发展博雅教育。岭大是2017年亚洲博雅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也是世界博雅院校联盟的成员,历来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信未来通过加强内地与粤港澳之间的交流,我们能够共同提升中国博雅教育的影响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杰出人才贡献力量。
《教育国际交流》:作为世界数据科学和AI方面的专家,您对AI的迅速发展有哪些思考?AI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哪些主要影响和挑战呢?
秦泗钊:AI的发展日新月异,各方对其趋势也持不同观点。不少人认为AI的出现是一场技术革命,将其形容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达到工业革命的程度,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次智力革命。因为它带来的变化主要涉及听说读写、绘画等形式的内容生产。
现在AI的更新速度很快,每两三个月就出现一个新的变化。对我这样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作出判断,即5年后或更远的将来,AI技术是昙花一现还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成为落后者,培养的学生没有竞争力,将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这和几十年前数码相机面临的境况相似。1999年我去意大利旅行,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清的效果,而是像油画一样,分辨率不高。因此当时也难以判断,数码相机是会昙花一现还是持续发展,继而取代胶片相机。
我认为,未来的数智时代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产生影响。未来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备AI素养(AI Literacy)。从我个人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观察来看,如果未来高校培养的人还是数字盲,会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今天,不论是移动技术和互联网,还是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都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手机,同样也会离不开AI,所以未来我们要拥抱AI的变化。
二是对高校的教学产生影响。对此,不同的高校会给出不同的应对措施,由此带来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在与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高校交流后,我发现香港与海外高校和内地高校在关注侧重点上稍有不同。比如,内地高校更关注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倾向于用技术辅助老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清华大学的AI助教。岭大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内容,比如哪些内容会被AI取代,以后可能不需要投入精力再学。哪些内容即使有AI的存在,仍需要加强学习。这也是AI与人互相适应、互相学习的过程。最终的目的还是提高学习效率,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三是AI会推动学术以及课程的创新。当下我们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创新的生产力,AI已能够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独特的创新,辅助科学发现和学术研究。类似于下围棋,AI比人类想得更远,空间搜索能力更强。以理工科专业为例,AI可以在材料学分子结构、数学定理证明等方面打开新思路。以文史类专业为例,岭大的历史系就在使用AI,通过数字化扫描让甲骨文或司马迁等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使历史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鲜活起来。斯坦福大学则通过AI再现罗马帝国,使地理空间更加直观,重现当时的国家版图格局,有点类似今天的谷歌地图。这些都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历史以及国学的兴趣。AI还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实现创新,未来会影响我们的课程设计,甚至影响专业设置。比如同传这样的专业有可能会被AI逐渐取代。因为AI不会疲劳,不易失误。
谈到挑战,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术伦理问题。目前各国高校对学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反应不一。持消极态度的大学认为过度依赖AI会造成抄袭等学术不端的问题。但抄袭并不是AI出现后才有的,我认为学校应该允许学生使用AI,只有通过积极地正确地使用,他们才能对如何在与AI的互动过程中保持诚信有更加切身的体会。学习和掌握使用AI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以后适应职场的需要,否则学校一刀切地禁用,将来学生就业反而可能处于劣势。 
二是对学生三观塑造的影响。成年人使用AI时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大致能够判断哪些内容是在信口开河。但三观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就可能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容易被不实的信息误导。比如AI在未习得的情况下,可能将孙悟空和林黛玉置于同一时空。学生如果不了解红楼梦,就难以发现这一常识性的谬误。所以将来我们应该通过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将经典教育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让未成年人对AI产生的内容具备基本判断力。特别应给予关注的是特殊群体的孩子,不当使用AI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例如自闭症小孩。他们本身就易于封闭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与人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更可能会沉迷于与“无所不知”的AI进行一对一互动。如果缺乏足够的关爱和有效的监督,他们独自使用AI时更大概率会被引导做出某些危险的行为。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 秦泗钊校长与《教育国际交流》执行主编卜焕芳


《教育国际交流》:您2023年出任岭大的校长。在您的带领下,岭大作为博雅大学在数智时代有什么样的举措和发展规划呢?AI对博雅教育会有什么冲击?
秦泗钊:2023年7月1日,我接任了岭大校长的职位。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我是岭大近百年来第一个理工科出身的校长。上一任理工科校长还是1907-1924年任职的美籍校长晏文士(Charles Keyser Edmunds)。我想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岭大对未来数智化发展的重视。
2022年,岭大提出了未来6年的发展规划,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规划便是建设一个数字化的博雅大学。我入职后很快就确定了岭大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博雅教育模式上加了两个定语,一个是“研究型”,另一个是“数智时代”。我们要做数智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这个选择一方面反映了岭大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高等教育的认识,即在数智时代高等教育如何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岭大从去年夏天开始就购买了ChatGPT的3.5版本,供全校师生免费使用。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使用ChatGPT的作业,也会给他们不能使用ChatGPT的作业,所以他们必须学会两种方式。同时,教授有权决定如何分配使用或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沉浸式体会它的利与弊,体会到其中的差异和冲击。自推出服务以来,使用量有增加的趋势,校方也会定期收集师生的意见,使大学通过使用AI提升教与学的体验。
今年5月2日,岭大成立了数据科学学院。这一举措是现实所趋,也是社会所需。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既是岭大将“数据科学课程”迭代升级为“数据科学学院”的重要原因,也将是该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2024-2025学年开始,岭大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科目列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内容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及伦理考量等议题。即使学生此前没有AI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实施、评判及优化生成模型的技能。
未来岭大将加强研究的力度和强度,还要招聘更多一流的人才,让人文社科管理、人工智能等学科处于领先。岭大明确把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培育;二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专业素养,例如学校开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共核心课,全校本科生都要学习,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从传统观念上看,大家可能觉得人文与技术不相容,但其实AI改变了传统人文创作和思考的过程,这是在人文方面的技术革命。与此同时,面对AI的浪潮,很多工作可能被取代,但人类的慎思明辨无法被AI取代。所以,AI的出现反而更凸显了博雅教育的重要。 
技能型以外的知识,以及对人的教育这件事才是无法替代的,博雅教育能够让人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学习经典,能够让人变得更加丰富,得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求和实践的需求。所以,AI会改变博雅教育的形式或者是某些内容,但不会改变其内核。技术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以人为中心。我们要避免使其发展成一个不以人为中心的体系,不脱离人的掌控。不管是从社会学还是哲学的角度,都不能任技术自由发展,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要通过软件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调节。
岭大非常重视全人教育,我们将通过全人教育结合最新的技术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智时代的迅速发展中为未来做好准备。10年之内,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将变得更加强大。身处变革的新时代,博雅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积极做好准备,以保持竞争力。
《教育国际交流》:岭大以及香港的大学国际化现状如何?您对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有何思考?
秦泗钊:香港的大学国际化水平较高。原因之一是所在的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二是其师资、教学模式、研究型的特点等都符合国际化的标准。
大学国际化的基础不仅仅是关于大学自身的管理,还关系到大学以外的社会。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水平非常高的地方,有的方面甚至优于纽约。所谓国际化程度,就是能够吸引不同国家的人来,并且能够一代又一代地生活下去。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和基础,对人才具有独特的吸引力。香港的大学培养的是国际人才,岭大就有很多来自西方的学者,他们都很愿意在香港工作和学习。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关乎国际人才的个人就业,还有家庭安置、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和医疗问题。香港的优势不可替代。举例来说,香港的殡仪馆服务系统是水平很高的,目前已经用到了大数据,实现了绿色低碳节能,并且可以满足120多个民族的不同需求。这需要对中西方各种不同文化的深度了解才能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以岭大为例,学生目前有85%有海外学习经历,师资有70%以上来自境外。哲学系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国际人士,包括英国、欧国国家以及美国等。所以岭大在开展国际交流的工作中有较好的基础,包括学校住宿条件都优于其他7所香港的大学。香港的大学现在允许扩招,我们的国际学生占比约20%,现在扩大了1倍,我很希望用扩招的机会多招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未来岭大要继续保持国际化的一流教育水平,一是要跟上甚至领导时代的发展,二是要满足社会需求。我们非常鼓励学生尤其是香港的学生到大湾区去学习和增进了解。推进与深圳的大学互派学生拿学分,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了解到内地的情况以及发展的机会和需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实现这一目标,能够使香港的国际化教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也可吸纳更多来自中国内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世界各地的精英学生。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前提。现在的世界变得很小,有了互联网、物流系统等的发展,专业分化特别细,使得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就是一瞬间的事。所以现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必要的。我们不能让培养的人只会做一件事,也不能使所有的学校都培养一种人才,而应该是多样化的。中国特别大,在与世界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差异有深入理解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要继续开放,必然需要与世界各国保持紧密的交流和合作,因此一定要重视教育国际化,即使面临挑战与困难也要毫不动摇地推进。香港的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一些阻力,我们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减少国际政治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讲好香港故事,展现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共同为教育国际化事业贡献力量,促进中国乃至全球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整理:卜焕芳,《教育国际交流》执行主编;李荷,《教育国际交流》责任编辑)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4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Ben Sowter等,QS学术顾问团队: QS 2025世界大学排名解析——聚焦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 彭斌柏: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与探索

《教育国际交流》| 杨湘伶 曾圣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提升中非职教合作水平

《教育国际交流》| 焦胜军 郝付军 邵健:紧跟铁路教随产出   伴随中企职教出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Diarmuid Hegarty: 中国与格里菲斯学院学术合作二十五周年回顾

《教育国际交流》| 疫情后国际比较教育视角下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 | 任蕾

《教育国际交流》| 开放合作   守正创新   勇毅前行 | 王树声

《教育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中的独特担当 | 席酉民

《教育国际交流》| 扎实推动民间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 刘利民

《教育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 王殿军

《教育国际交流》| 职教出海传播中国方案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谢永华

《教育国际交流》| 以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CICan)的实践与思考 Alain Roy

《教育国际交流》| 国际特色课程的中国底色和世界格局 | 张修明 刘晓华

《教育国际交流》| 迎接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 Robert O. Davies

《教育国际交流》| 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 舒培冬

《教育国际交流》| 笑的艺术:相声的幽默之道 | David Moser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教育国际交流》|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建成教育强国 | 王定华

《教育国际交流》| 中加高职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 |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

《教育国际交流》| 打造教育特色,培养创新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 | 林丹明 裔传萍

《教育国际交流》|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碳”战略下的高等教育发展 薛其坤

《教育国际交流》| 追求卓越,为数字化转型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 尤政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订阅杂志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