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教育国际交流》编辑部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共同承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全球视野下的学术合作与传播”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国内外顶尖出版机构、科研评价机构与高校代表展开深度对话,旨在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优化科研人才培养,为探索中国特色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与评价实践、提升高校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提供重要平台支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秘书长张昕出席论坛并致辞。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主持,来自全国近200名教育工作者、学者和专家与会。
傅博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深化国际学术合作、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选择。她呼吁各界以全球视野引领科研合作,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共同优化国际合作生态。
张昕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了学术期刊在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并表示将携手各方推动高校英文期刊建设,拥抱开放科学,助力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在“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新趋势与未来机遇”主旨环节,QS亚太区执行总监Jeroen Prinsen以数据揭示,过去五年中国高校学术声誉稳步提升,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与师生国际流动是其关键驱动力;科睿唯安副总裁王利同时指出,中国在SCI发文量、高被引论文数量等关键指标上已居全球前列,应利用数据与AI赋能,推动高校实现从“参与合作”到“引领创新”的跨越。
在“国际学术合作与青年科研人才联合培养的全球路径”研讨环节,五位来自高校与学术传播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多元视角: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孙有中阐述了人文社科领域国际合作的特殊价值;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介绍了以“人性与技术的融合”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实践;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顾赛强调了与顶尖伙伴深度合作是大学保持卓越、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赵鑫呼吁加强自主可控的学术出版平台建设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爱思唯尔客户成功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吴寅辉提出了“AI时代的第四代大学”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的构想。
圆桌环节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秘书长张昕主持,厦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黄琛、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期刊总监曾彦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中心主任王银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Thoracic Cancer编辑部主任刘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国际交流》杂志总经理张鉴围绕“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与精准传播”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凝聚核心共识:高校国际合作交流与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是驱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双轮”,二者必须协同发力。嘉宾们基于各自实践,就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实现精准传播分享了前沿见解,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操经验与发展思路。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今年上半年先后启动“高校国际化发展分析与评估咨询”项目和“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建设与质量评估研究”课题。本次论坛作为上述项目和课题启动后的首场学术活动,聚焦高校科研合作、学术出版与国际传播等关键议题,不仅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学术共同体贡献了可行路径和实践智慧。
(《教育国际交流》编辑部供稿)
www.cacie.cn
欢迎关注年会官网
新西兰 New Zealand
CACIE2025主宾国
Country of Hon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