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完全走进大众的世界,并不断迭代更新。那么它能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大学教授成为过去式吗?我们以ChatGPT为例,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在《教育国际交流》2023年第6期发表了《大势所趋:ChatGPT与英美高等教育》,在文章的结尾,我认为教授们会逐步适应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因为当时的数据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在经常使用这些工具来完成学业,我们已别无选择。
一、最新趋势
2023年至今在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显示,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未来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的趋势判断是正确的。事实上,我甚至还低估了到2025年初使用这些工具的学生比例。根据Javanta 2024年12月对英国1041名国内和国际学生进行的调查,2024年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学生比例为66%,而Josh Freeman在2025年2月26日发表的文章指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数字学习平台(Kortext)的人工智能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比例已上升到92%。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解释概念(58%)、总结相关文章(48%)、提出研究课题(41%)和组织思路(39%)。
OpenAI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超过33%的美国大学生经常使用ChatGPT。《财富》2025年2月20日刊发的相关报告称“每3名大学生中就有1人使用ChatGPT,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各州之间的差异”。最常见的学生用途包括写作帮助、回答问题和编程帮助。OpenAI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雇主更愿意雇用经验较少但拥有人工智能技能的求职者,而不是没有这些技能的合格求职者。因此,OpenAI高等教育副总裁Leah Belsky认为,美国各州在采用ChatGPT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平等,使部分学生失去就业机会,因此有必要引起关注。她表示:“虽然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认为,教育机构和领导者应发挥重要作用,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并获得使用人工智能的技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很快就会在高等教育中无处不在,基于这个原因,仔细观察和研究这些工具能教给学生什么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研究
现在问题来了,经常使用这些工具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们能否帮助学生辨别可靠信息和不可靠信息?这也是当今信息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无论这些信息是由人类、机器还是两者共同生成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像比尔˙盖茨现在所预测的那样(《经济时报》2025年3月27日),在十年内让教师过时?
为此,我专门研究了ChatGPT中有关历史学科两个专题的条目:亚历山大大帝和公元 66—74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大起义(我本人也曾就这两个专题发表过大量文章),试图找到答案。
▲ 作者著《亚历山大传》
案例一:ChatGPT中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条目
ChatGPT条目是这样介绍亚历山大大帝的: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之一。他出生于马其顿帝国的古都佩拉,是国王菲利普二世和王后奥林匹亚斯之子。亚历山大少年时师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的父亲遇刺身亡,亚历山大即位后迅速巩固了政权。随后,他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系列军事战役,建立了一个从希腊和埃及一直延伸到印度的帝国。
该条目随后介绍了亚历山大对文化的影响: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征服与领土扩张,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为了帮助学生评估ChatGPT中有关亚历山大的条目的可靠性,我首先会鼓励他们阅读一些有关亚历山大生平和战役的古代资料,如普鲁塔克的《亚历山大生平》和阿里亚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然后再阅读我的《亚历山大传》或A. Bosworth的《征服与帝国》中的相关章节:亚历山大大帝的统治。
如果学生们听从我的建议,他们就会知道,虽然ChatGPT对亚历山大生平和事业的叙述总结在事实方面是站得住脚的,但文章中引用的几个“事实”在历史学家之间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首先,我们不知道亚历山大是否出生在马其顿的佩拉。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其顿王国的“古代”首都不是佩拉。艾盖是马其顿国王更古老的古都。公元前四世纪,佩拉才成为马其顿的“现代”首都。第二,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于公元前357年与伊庇鲁斯的奥林匹亚斯结婚,后者于公元前356年生下了亚历山大,那时她还是王妃,不是王后。最后,关于亚历山大的征服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已知世界的说法是一种误导。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东征至海法斯河(现代印度的比斯河),他以及他的后继者们都非常清楚,这个地区以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即“已知世界”远大于他征服的疆土。当时他的士兵发生哗变,他被迫返回巴比伦,停止了东征,于公元前323年6月在巴比伦去世。
案例二:犹太人反抗罗马人大起义
我研究的第二个历史学相关条目是始于公元66的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这是早期罗马帝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起义。
ChatGPT网站上有关这次起义的条目内容如下:犹太人反罗马起义,又称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公元66—74年),是犹太地区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一次重要起义。它是犹太人历史的重要一页,对犹太社会和罗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ChatGPT条目将起义的背景概括为政治、宗教和经济因素。一段时间以来,罗马统治下的犹太地区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虽然罗马人允许犹太人享有一定程度的宗教自由,但同时也征收重税并实行严格控制。罗马官员经常干涉当地政治,许多犹太人对罗马士兵驻扎在他们的土地上感到不满。同时,犹太人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例如,奋锐党是一个激进的团体,他们希望用武力推翻罗马的统治,而其他团体,如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则不太倾向于公开叛乱,但也反对罗马人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
ChatGPT条目接着列出了起义的“关键事件”,包括起义的导火索、耶路撒冷之围和马萨达的最后一战。条目将“耶路撒冷之围”描述为:尼禄皇帝派他的将军韦斯帕先去平叛,韦斯帕先和他的儿子提图斯最初征服了犹太的大部分领土。公元70年,罗马人围攻了犹太人抵抗运动的中心耶路撒冷。围攻持续了数月,尽管包括名将西蒙-巴尔-乔拉在内的犹太守军奋力抵抗,罗马人还是攻破了城墙。“马萨达的最后一战”的内容被描述为:耶路撒冷沦陷后,一群被称为西卡里人(Sicarii)的犹太叛军撤退到马萨达山城。在那里,他们向罗马军队进行了最后的抵抗。罗马人在未来的皇帝弗拉维乌斯·席尔瓦(Flavius Silva)的指挥下围攻数月,最终攻破了要塞。根据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当罗马人攻入要塞,犹太守军宁愿集体自杀也不愿被俘。
ChatGPT条目对起义的后果总结如下:首先,圣殿被毁是起义最重要的结果。它标志着以圣殿为基础的犹太祭祀制度的终结,并对犹太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其次是罗马人的镇压加剧。起义后,罗马的政策变得更加严酷。除了耶路撒冷和马萨达被毁之外,许多犹太人被杀害、奴役或流放。第三是对犹太历史的长期影响。它导致犹太人散居到罗马帝国内外。政治独立的丧失和圣殿的毁坏给犹太人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社区数百年来一直能感受到这种后果。最后,起义也影响了罗马帝国的政策。战争最终以罗马帝国确立对犹太的统治地位而告终,也塑造了后来罗马统治者的军事战略和政策。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条目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会建议他们阅读弗拉维乌斯·约瑟夫的一些作品,如《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战争》,以及我的著作《为了锡安的自由》或S. Mason的著作《犹太战争史:公元66—74年》中的相关章节。
通过阅读,他们会发现ChatGPT条目总体上很好地向历史系学生介绍了有关公元66年至74年犹太人起义的基本信息,但一些信息是有问题的。例如,ChatGPT条目的第一句话就有错误,起义不是犹太区的犹太人民对罗马帝国的反抗,而是犹太、加利利以及后来的埃及和利比亚犹太人的反抗。此外,起义的后果不仅影响了犹太社会和罗马社会,还影响了它们的政府结构。罗马皇帝尼禄选定的剿灭叛乱的将军韦斯帕先在尼禄皇帝于公元68年自杀后登上了罗马皇帝的位置,而他的家族后来在宣传中就以成功镇压犹太人起义作为夺权的理由。所谓的弗拉维亚王朝(公元69—96年)就是在击败犹太人起义军的基础上建立的。
条目中关于战争进展的描述也不完全可靠。首先,韦斯帕先和他的儿子提图斯最初并没有征服犹太的大部分领土,公元67年,他们首先征服了犹太北部的加利利。其次,该条目还混淆了导致著名的马萨达山城陷落的事件顺序。西卡里人(Sicarii)不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而是在公元66年春季起义爆发后不久就夺取了马萨达的控制权。第三,虽然弗拉维乌斯·席尔瓦是公元73年围攻马萨达期间的罗马指挥官,但他从未当过罗马皇帝。最后,马萨达并不是西卡里人最后的阵地,马萨达陷落后,西卡里人继续在埃及和利比亚煽动反对罗马的叛乱。
在“后果”部分,该条目正确地指出犹太圣殿被毁是战争最重要的结果。但在第3条“对犹太历史的长期影响”中,该条目称起义失败导致犹太人散居在罗马帝国境内外。事实上,在公元66年起义开始时,犹太人就已经生活在罗马帝国的所有行省以及以外的地区,如幼发拉底河对岸。
由此来看,关于早期罗马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起义的ChatGPT条目将可靠信息与误导性陈述和错误混杂在一起,如果学生直接使用其中的文字而不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就很容易将可靠和不可靠的信息混为一谈,或在论文或考试中重复这些错误。
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成此类条目的大语言模型所产生的历史知识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有关历史主题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用于生成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条目的大多数资料都说佩拉是马其顿的古都,或者弗拉维乌斯 · 席尔瓦是罗马皇帝,那么这些“事实”就有很大可能是真的。
但是,佩拉并不是马其顿最初的古都,弗拉维乌斯 · 席尔瓦也不是罗马皇帝之一,这些“事实”的真实性并不是学者们的一致意见,也不是经由投票得出的结论。
那么,根据以上我所讨论的两个ChatGPT条目的案例,教授需要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呢?
对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教授、学生和其他人都需要对所有不同来源的资料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从而建构出已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原因。40年来,我一直敦促韦尔斯利学院的学生就资料来源提出以下问题:谁是某一资料来源的作者或授权人?我们对作者和资料来源产生的背景了解多少?谁是资料的受众?资料传达的信息是什么?这一信息能否被证实或证伪?
就ChatGPT中有关亚历山大大帝和公元66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大起义的条目而言,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会发现,虽然ChatGPT条目可以对相关主题提供介绍信息,但其中的信息并不都是准确的,甚至不可能是真实的。
四、结论
学生要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不加批判地接受学者的结论,包括他们自己的教授。对于学生来说,对待ChatGPT的最好方法或许是将其作为另一种资料来源进行查阅,并像对待所有其他历史资料来源一样,进行同样的批判性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持续深入,各教育机构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人工智能将重塑大学教育的意义,这一点确实无可避免,而且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传播和使用无疑也将给学生和社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好处,学生们可以藉此随时随地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资料。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这些工具产生的信息,与所有其他来源的信息一样,必须要对其进行同等的批判性分析。
如果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教育的核心,那么恕我直言,比尔 · 盖茨错了,而且学生能轻松掌握的信息越多,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授就越不会成为过去式。
(作者:盖 · 麦克莱恩 · 罗杰斯,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
(译:卜焕芳)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与时代同行,助力提升中国科研成果影响力——专访威立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张莫依
《教育国际交流》| 孟繁华:信息、知识和智慧——教师教育的关键词
《教育国际交流》| 吉坎比 · 齐普拉 · 卡维拉:肯尼亚STEM教师教育: 政策、挑战及展望
《教育国际交流》| 张民选 宋佳 胡奇:推动中非STEM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国际交流》| 俞伟跃:推进高水平教师国际化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6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