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要指示精神,我会以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新青年计划)为实践探索,助力国内高校提升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截至目前,项目院校162所,其中69所为“双一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项目实施效果良好。根据工作计划,现将启动2025—2026学年申报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宗旨
新青年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推动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的要求,聚焦家国情怀、国际理解、跨文化沟通、前沿与交叉四个方面,通过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形式,实现以下培养目标:
1.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推动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解全球政治和文化差异。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运作模式,通过研讨能源、环境、健康、安全等全球议题,提高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在国际交往中以得当方式站稳立场、化解冲突与矛盾的能力。同时,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帮助学生了解科技与交叉领域发展趋势,学会主动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叉学科学习和实践,养成跨学科思维能力,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方向,成为引领未来科创的生力军。
二、内容
新青年计划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海外交流与实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方位全球胜任力养成路径,助力高校有效落实多元化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在地国际化是覆盖面广、性价比高、可惠及全体学生的培养途径,具备完善理论基础的培养体系,包含核心课程、前沿讲座、公益微课、新青年工作坊、全球胜任力训练营、学术研究、国内教师研修等内容。
项目围绕“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构建了系统化、多层次的育人体系。核心课程融合国家叙事与全球议题解析,帮助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开阔国际视野。前沿讲座为线上线下双轨制,有效推动学生拓展专业认知。公益微课重点帮助学生提升国际职场实战技能。新青年工作坊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讲座,邀请国际事务专家开展定制化主题分享,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并提升专业素养。全球胜任力训练营依托模拟联合国、专题研讨会等,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竞争力的新时代领军人才。学术研究推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前沿理论实践,以学术成果应对全球挑战。国内教师研修通过研讨会与培训班提升教师全球胜任力,支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实践活动将全球化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统一,是强化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必要支撑。新青年实践活动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实践活动,当前主要包括联合国实训、国际组织实习、国际会议及活动、文化交流、实习实践等内容。
1.通过多元化国际实践平台全面提升青年全球胜任力,组织优秀学生赴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开展实训交流,强化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2.提供国际组织实习全流程支持,邀请专家解析国际组织运作机制,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3.选拔学生参与全球和平峰会等高端国际会议,培养政策解读、国际协商与危机决策能力。
4.开展中美主题文化交流与企业实习,促进文化互鉴与实践能力提升
三、实施
新青年计划由我会总体负责,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简称研修学院)具体执行。有关高校通过申报参与实施,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与执行单位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1.项目院校与研修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就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时数量、开课时间等事项达成一致。
2.项目院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并选拔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相关实践活动。
3.参与课程的学生组成本校“新青年班”,项目院校指定专人负责协调新青年计划在本校的具体落实,并配备“新青年班”班主任/辅导教师。
4.项目院校相关负责人和辅导教师与项目执行单位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在本项目课程与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5.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海外交流与实践活动同步进行,研修学院发布当季实践活动具体项目,项目院校根据本校实际需求选择实施一项或多项实践项目。
6.项目院校依照《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指南》开展工作。
2025—2026学年拟增邀50所未申报高校参与本项目开展与实施。
四、申报
认同新青年计划的宗旨与目标,有明确国际化发展规划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具备较好开设在线课程的设施和基础。
1.申报单位填写《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附件2),由本校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后纸质版邮寄至研修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
2.新青年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根据项目申报书进行综合评审。
3.研修学院与通过评审的高校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2025年秋季学期申报截至2025年11月30日。
2026年春季学期申报截至2026年4月30日。
请于截止日期前报送《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
五、其他
1.新青年计划年度工作会议:为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提升项目实施效果,我院将举办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年度工作会议,评估年度项目实施成效,展示项目成果,分享实施经验。
2.全球胜任力课题研究:我院将联合院校开展“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专项行动研究”课题,参与对象包括高校教师、学者、学生,以形成一批关于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专题的研究成果。
3.胜任力培养与发展基地:项目院校可视情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共建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基地(研修中心),作为本项目的实施载体并发挥相应职能。
联系人:孙老师、刘老师
联系电话: 010-83988188
电子邮件: ygct@ciei.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2号楼
附件:1.《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
下载附件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