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作出了系统部署。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教师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大力推进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理念的教师教育改革,在体制、标准、课程和实施路径上均做出了巨大努力,往回看可谓成效显著。然而,面向未来,现有教师教育体系恐存在很多不能适应教育强国战略需求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以国际化视野重新审视进入深水区的教师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这是确保教师教育质量的核心工作。
从教师教育的本质看,教与学的内容无非就是信息、知识和智慧,三者是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教师教育核心要素。信息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素材;知识则是对信息的系统整合,涵盖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等;而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的综合能力,体现为对教学情境的灵活应对、对学生成长的深层关怀等。
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培养信息意识与态度,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学习信息策略方法,以及遵守信息伦理道德等。
其次,将碎片化信息系统化,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包括教学策略库),是教与学的基本任务,我们常说的求知就是这个意思。知识体系是一个结构化的框架,用于整合和组织各种知识元素,形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这种框架帮助个体或群体系统化地存储、检索和应用知识,提升认知效率。
再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目的》一书中的论断。教育离不开知识,但不能止步于知识。有研究表明,知识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智慧发展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智慧发展的障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掌握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智慧,成为教育的自觉追求。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李普曼教授提出的培养儿童4个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关怀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是针对提升智慧而提出的。
概言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应立足中国实际,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回到本质问题,避免路径依赖。把以上关键词串起来,可表达为三个成语: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师。
(作者:孟繁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吉坎比 · 齐普拉 · 卡维拉:肯尼亚STEM教师教育: 政策、挑战及展望
《教育国际交流》| 张民选 宋佳 胡奇:推动中非STEM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国际交流》| 俞伟跃:推进高水平教师国际化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国际交流》| 范晓丽 陈慧荣 赵纯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徐华:花开有声——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话语表达与路径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