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吉坎比 · 齐普拉 · 卡维拉:肯尼亚STEM教师教育: 政策、挑战及展望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吉坎比 · 齐普拉 · 卡维拉:肯尼亚STEM教师教育: 政策、挑战及展望
2025-09-232

摘   要:肯尼亚《宪法》第11、55条及国家教育目标第6条均强调科技技能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并通过能力导向课程(CBC)将探究式学习、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贯穿始终。政府据此把“强师”置于改革核心,在师资培养、精准配置与持续专业发展三线并进,以弥合学习成效、性别、区域与数字鸿沟。肯尼亚政府制订的《2030愿景》将教育视为社会转型的第一杠杆,并以STEM教育为培育21世纪核心素养与知识经济的关键支点。然而,目前肯尼亚还存在合格教师短缺、教法陈旧、技术整合薄弱、前沿科技应用不足等瓶颈。本文在梳理肯尼亚近年来STEM教育政策与改革图谱后,在强调跨国协作对共建可持续教育未来的战略价值的同时,对中肯双方合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STEM教师教育;教师能力本位教育;数字化技术整合;性别差异;中肯合作展望


一、肯尼亚STEM教师教育的政策演进

肯尼亚政府已将STEM教师发展纳入提升教育质量、公平性与相关性的宏观议程,并视其为关键支点。本轮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教师的培养范式与课堂实践同时锚定能力本位教育(CBE)、全球科技演进脉络及国家发展愿景。本节旨在系统概述肯尼亚STEM教师发展的政策框架、改革举措与重点项目。

(一)将STEM融入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017年推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标志着肯尼亚教育范式的结构性转向:由“知识累积”迈向“能力建构”。在此框架下,STEM学科被确立为贯通学前至高中纵向学段的关键支点。学生自早期教育阶段起,即系统接受探究式学习、复杂问题解决、编程、机器人、环境教育及数字素养等整合式训练。政府设定高中阶段60%学生择定STEM路径的宏观目标,并规划该路径在所有中学的全覆盖;同时,数学被确立为所有轨道的必修共通模块,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则作为跨学科要素渗透各学科。为确保CBC的有效实施,教师教育亟须再定位:教师培养重心须转向创造力、创新与数字素养导向的教学法;课堂层面要求教师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整合跨学科STEM内容,并依托持续、情境化的评估机制对学生能力进行动态诊断。由此,STEM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技术知识,更需掌握设计并引导体验式学习的专业能力。

(二)拟定以能力为本的教师教育框架(CBTE)

为呼应能力本位课程(CBC),肯尼亚教育部颁布了以能力为本的教师教育框架(CBTE)。该框架对职前教师培养进行了系统性界定,凸显了专业化、反思性实践、包容性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整合四大核心专业能力维度。在CBTE指导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及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师教育文凭方案已全面修订,显著增扩了STEM内容模块。师范生须达成数字素养能力标准,并具备在多模态学习环境中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能力。框架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STEM师范生在真实课堂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与实践反思。

(三)推行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与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教师服务委员会(TSC)已颁布《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并全面推行教师绩效评估与发展系统,将持续专业化学习确立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制度化要求。上述机制激励 STEM 教师周期性参与在职培训、不断获取新的资格认证,并系统提升其课堂实践效能。为将教师在职学习进一步纳入制度化轨道,TSC 于 2021 年启动覆盖全体在职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TPD)。该计划由肯尼亚教育管理学院( KEMI)、肯尼亚山大学及瑞拉大学等经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负责课程开发与质量保障。TPD 课程模块聚焦 STEM 教育前沿,涵盖新兴技术整合、数字教学法、气候教育以及面向多样学习者的包容性 STEM 策略。

(四)开展“STEM示范学校”项目并投资基础设施

为激发学生 STEM 学习动机并推动教师教学创新,教育部于 2018 年启动“STEM 示范学校”试点项目。该项目在 47 个县级行政区内各遴选 2 所中学,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创客空间及 3D 打印机、机器人套件、智能交互黑板等数字化工具。相关教师接受技术应用专项培训,以实施探究式 STEM 教学。该试点项目显著提升了 STEM 教育的可见度,为后续全国推广奠定循证基础,并以导师指导与资源共享机制辐射周边学校教师。

(五)通过CEMASTEA和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提升机构质量

非洲数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中心(CEMASTEA)系肯尼亚国家层面的 STEM 教师在职培训机构,专责为教师、教育领导者及教育行政人员提供系统性的能力建设。自 CBC 实施以来,CEMASTEA 已对其培训模块进行修订,聚焦主动学习、包容性 STEM 实践与技术整合。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技术教师培训学院(TTTCs)及部分大学的改革方案,旨在使职前教师培训项目与 CBTE 框架及劳动力市场需求保持一致,确保未来 STEM 教师兼具学科内容知识、面向 21 世纪课堂的教学技能与研究能力。

(六) 制定《国家STEM教育与培训政策》

2024—2025 财政年度,教育部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制定《国家 STEM 教育与培训政策》,为 STEM 在基础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TVET)、高等教育及科研各层级的推广提供系统框架。该政策以提升公平性、有效性与相关性为核心,提出补充 STEM 师资、持续强化教师能力及加强机构协同的具体策略。草案强调教师招聘与培训须采纳性别响应取向,并倡导与产业及国际机构合作,以实现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化;肯尼亚同时呼吁立足本土创新,兼采全球最佳实践。

(七)在STEM教学中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与信息技术

数字化转型是肯尼亚 STEM 发展战略的核心。教育部持续推动虚拟实验室、数字学习资源与移动设备的系统化应用,以拓展优质 STEM 教学的可达性。2016 年启动的数字素养计划(DLP)率先在小学阶段为教师与学生配置数字终端,奠定了基础设施雏形。  近期,教师服务委员会(TSC)与教育部联合教育科技创新企业,面向教师开展编程、机器人及混合式学习培训;人工智能、增强现实与云端学习平台亦逐步嵌入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此进程获得《肯尼亚数字经济蓝图》(2019)与《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25—2030)》的政策背书,确保 STEM 毕业生兼具数字素养、伦理意识与创新能力,以胜任数字优先社会的需求。人工智能战略同时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处理与研究能力提升,旨在引导学习者由基础 STEM 知识延伸至 AI 驱动的创新与应用技术。

(八)提出针对性别和公平的干预措施

为弥合 STEM 领域的性别鸿沟,肯尼亚实施多项女性 STEM 教师专业发展专项,并激励女童投身科学学科。项目涵盖“女童 STEM 导师计划”“Maktaba STEM 俱乐部”“Imarisha Msichana 计划”及“非洲数字女孩计划”,以师生互动、榜样示范与社区推广为主要路径。政策同时倡议教师招聘与培训引入配额与积极行动,重点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ASALs)、非正式住区、特殊需求及残障学生和难民安置区。上述地区教师培训普遍纳入心理社会支持、按性别调适的教学策略与包容性班级管理模式。

(九)注重STEM教师发展中的监测、评估与研究

肯尼亚课程开发研究院(KICD)、教师服务委员会(TSC)与教育部已升级数据收集与评估体系,用以追踪 STEM 教师的配置、培训需求及学生学习成果。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NEMIS)提供详细数据,支撑教师供需分析与政策决策。同时,教师培训机构正推广行动研究、追踪研究与试点评估,以生成契合本地情境的证据;所获成果将直接服务于课程修订、资源配置与 STEM 教学实践的推广。然而,若要充分释放改革潜能,仍需利益相关者间的持续协同、充足的资源投入及稳健的能力建设机制;其中,国际合作如教师培训交流、联合研究与数字创新等,对于推动肯尼亚 STEM 教师发展对标全球标准尤为关键。


二、肯尼亚STEM教师队伍的现实挑战

尽管 STEM 教师教育政策改革与机构投入已获显著成效,肯尼亚仍受多重系统性与情境性因素掣肘,阻碍 STEM 师资队伍的效能提升与规模扩展。这些制约因素涵盖人力资源供给与发展、区域差异、性别代表性失衡、基础设施不足及技术能力短板等。

(一)STEM教师数量不足

当前最突出的瓶颈在于小学至高中各级 STEM 教师的系统性短缺。教师服务委员会(TSC)反复报告全国师资缺口,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与生物学科尤甚。人口增长、入学率攀升及 CBC 框架下初中扩容进一步放大供需失衡问题。大量新建或升级的学校,特别在边远地区,教师配置严重不足,致使教师需跨学科兼课,课程深度与教学质量因而受损。

(二)教师配置不均与地区差异

STEM 教师的空间分布呈显著失衡:城市及重点中学凭借完备的基础设施、多元的职业通道与完善的社会服务,持续吸引高素质师资;而干旱半干旱地区(ASALs)、非正式住区及难民安置区则长期陷于教师短缺。区域差异同样映射于教师培训机构与高校层面——部分院校 STEM 师范项目招生不足,实验与学习资源受限,直接削弱资源薄弱区域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STEM教师中的性别失衡

肯尼亚 STEM 教育仍呈现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别鸿沟:尽管整体师资中女性占比较高,数学、物理、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女性教师比例依旧偏低。这一失衡既根植于社会文化观念,亦源于制度性壁垒。女性在 STEM 学位与文凭课程中的低参与率,削弱了女性 STEM 教师的后备供给;缺少女性榜样则进一步抑制女童的 STEM 参与,游牧与保守社区尤为突出。

(四)教师教育方法低效且实践机会匮乏

在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中,理论教学占比过高而探究式学习机会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教师培训者未接受现代 STEM 教学法的系统培训,致使课程设计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此外,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及低收入地区学校,缺乏完备的科学实验室、创客空间及数字设备,这限制了实践学习机会并阻碍教师创新。因此,许多教师难以有效实施与 CBC 课程框架对齐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及项目式评估。

(五)教师缺乏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

尽管全国教师专业发展(TPD)项目已启动,STEM 教师的培训获取仍呈显著不均衡。边远地区教师尤为突出,其培训机会稀缺、辅导缺位,且因网络连接薄弱与数字技能不足而难以参与在线课程。TSC、CEMASTEA、KISE、KEMI 及 KICD 虽已开发优质课程模块,但尚需扩大规模,并依据 STEM 教师的动态需求实施个性化调适。持续专业发展亦应覆盖先进教育技术、教育人工智能、绿色 STEM 及本土知识系统融入等新兴主题。

(六)数字工具在STEM教学中的缺位

尽管政府已投资数字素养计划并向学校配发设备,STEM 教学中的技术整合仍显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将技术系统嵌入课程设计、评估与课堂管理所必需的技能、自我效能及教学框架。多数学校仍受制于电力不足、网络不稳与技术支持匮乏;即便设备充足者,数字工具亦多停留于行政事务或基础知识传递层面,难以支撑协作式、探究式或模拟式 STEM 学习。

(七)教师培训与产业脱节

教师培训学院(TTCs)与大学层面的 STEM 师资培养日益被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技术演进及新兴 STEM 职业路径脱节。部分院校课程设置僵化,STEM 专业人士、产业与科研机构参与度有限。该情况削弱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并将 STEM 教学对接国家发展优先领域(数字经济、气候行动、农业、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亟须在教师培训中嵌入产业实习、社区项目与跨学科学习。

(八)STEM教师动机式微与流失

STEM学科教学负荷沉重;在师资紧缺学校,教师常被额外指派管理科学俱乐部或 ICT实验室等任务,却未获相应津贴或时间补偿,易引发工作倦怠并削弱动机。与此同时,STEM 教师的职业晋升路径受限,尤其对课余进修的文凭级教师缺乏清晰激励、认可及成长通道,致使优秀师资流向私营部门或退出教育岗位。

(九)边缘化群体的STEM教育准入壁垒

在肯尼亚,数十万难民及特殊需求学习者在 STEM 教育中面临服务不足的困境。位于 Turkana、Garissa 等难民接收地区的学校,STEM 教育资源匮乏,表现为专业教师短缺、学习资源难以获取以及缺乏适应性评估方法。对于存在视力、听力或认知障碍的学习者,教师需要接受专门培训,以掌握辅助技术及包容性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传授 STEM 内容。然而,此类培训在职前教育课程中极为稀缺,而在职培训中也极为有限,这严重阻碍了所有学习者获得包容与公平的 STEM 教育机会。

(十)数据检测、获取与证据链断裂

尽管肯尼亚的教育数据系统已有所改进,但在实时监测 STEM 教师配置、培训完成度以及学生学习成果方面仍存在不足。关于 STEM 教师的详细数据(如学科专长、性别、残障及地区分布)的获取仍不充分,且未被充分利用。这一缺陷削弱了政策制定者和实施机构设计精准干预、优化资源配置与评估改革成效的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投资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教师数据面板以及教育研究,以支持基于证据的规划与 STEM 教师发展创新。

解决上述挑战不仅需要增加公共投入,还需加强与私营部门、专业组织及国际合作伙伴的协作。


三、中肯STEM教师教育合作展望

肯尼亚的教育改革愈发凸显国际合作在提升教师能力、推进创新以及弥合科学技术教育系统性差距中的关键作用。中国作为全球 STEM 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先锋,能够为肯尼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资源与技术模式,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一)联合开发STEM教师教育内容和资源

中国在开发集中协调的数字资源、人工智能学习工具以及探究式科学模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肯尼亚教师培训学院、大学及在职培训机构的课程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双方可携手开发培训工具包、多媒体内容与示范模型,助力完善肯尼亚的 CBTE 体系。

(二)启动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交流项目

可持续合作的核心在于建立肯尼亚与中国教师培训机构间的双向交流项目:肯尼亚教师赴华短期研修,观摩 STEM 教学模式、参与实验室实训并融入专业学习社群;中国教师教育专家赴肯协助课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并联合开展机器人、计算思维与 STEM 创业等主题培训,从而促进文化互鉴、创新扩散与教师能力提升。

(三)推进联合研究与协同出版

中肯两国可在教师教育机构与 STEM 研究中心之间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共同探索 STEM 教学法、技术整合、包容性策略以及学习成果的有效实践。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双方可以相互借鉴经验与创新。此外,双方可联合在学术期刊或双语教育平台上发表研究成果,展示成功案例、面临的挑战以及实践模型,以提升中肯合作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四)加大教师培训数字基建与教育技术投入

中国在低成本教育技术、智慧教室以及可扩展数字平台方面的优势,能够助力肯尼亚突破传统瓶颈。通过技术转移和公私合作模式,中国可向肯尼亚提供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套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以及教师数字设备等资源。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学习管理系统(LMS)或教师电子学院,将显著提升高质量 STEM 培训的可及性,并构建包容性学习环境。

(五)构建机构网络并强化能力建设

肯尼亚教师培训机构可通过与中国顶尖教育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推动课程对标、政策对话及师资发展。中国高校可通过奖学金、远程教学、客座讲座及院校结对等形式支持肯尼亚的 STEM 教育。肯尼亚可凭借其本土实践经验、试点项目以及在多语、多文化、危机环境下的 STEM 教育解决方案,为双方合作提供独特价值。

(六)赋能女性STEM教师发展

中肯合作可通过面向女性 STEM 教师的能力建设项目,助力缩小 STEM 教育领域的性别差距。借助交流项目、导师计划以及女性教师 STEM 训练营等形式,激励更多女性投身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实践。双方共同开发的项目能够彰显女性在 STEM 领域的领导力,提供专项奖学金,创建安全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女孩与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参与度。中肯两国女性教师的成功案例亦可作为激励新一代女性从事 STEM 事业的典范。

(七)深化政策对话与技术支撑

中肯双方可通过双边对话机制,围绕教师发展、STEM 课程改革以及数字教学等议题展开政策交流。此类交流可通过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或其他多边平台组织,以确保合作具有政策相关性和本地响应性。中国在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农村教师配置策略以及结果导向监测等方面的经验,可为肯尼亚的教师管理、培训融资及教育技术整合提供有益借鉴。可兼顾公平、韧性与创新的其他 STEM 教师发展模式包括:偏远学校及紧急情况下的数字 STEM 教学、移动式教师培训实验室、混合型 STEM 教师导师平台、面向包容性与多语种 STEM 教学的教师支持等。

概而言之,肯尼亚正加速 STEM 教师专业化,以赋能教师应对数字化未来,并提升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学习成效;中非 STEM 教师加速计划将为两国的长期合作、能力建设与教育创新奠定基石。


作者简介:吉坎比 · 齐普拉 · 卡维拉,肯尼亚教育部政策、合作与东非共同体事务司副司长。

译者简介:秦志莲,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宋佳,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张民选 宋佳 胡奇:推动中非STEM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国际交流》| 俞伟跃:推进高水平教师国际化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国际交流》| 范晓丽 陈慧荣 赵纯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徐华:花开有声——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话语表达与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韩建丰 高凌蕊: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及启示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