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将两者列入教育强国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中。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作出了系统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要统筹考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对外开放,推进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和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协同构建、相互支撑、相互推动。
一、深刻认识教师国际化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质量。
(一)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
从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领域。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既能精准传递中国教育理念和文化自信,又能在跨文化教师对话中坚守国家价值观,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增进彼此理解与友谊,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教育的人民属性来看,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期盼的重要抓手。教师国际化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各国教师交流互鉴的机会,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创新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新模式,加快推动STEM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战略属性来看,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支撑,是构建战略重点、战略支点、战略备份梯次衔接的教育合作网络的重要基础。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我国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高水平教师国际化对锻造具备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关键作用。
以教师国际化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师通过树立全球教育观,深刻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才能突破思维定式,保持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滋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
以教师国际化促进专业素养提升。教师通过在国际交流互鉴中的“碰撞—解构—重塑”,突破教学技能舒适区,迭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同时,通过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及时跟踪国际学科前沿动态,破解学科发展局限,形成开放可持续的知识生态。
以教师国际化促进教育实践创新。在跨文化教育互动中,教师可以打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路径依赖,促进多元教育实践的智慧融合,促进国际经验与本土教育的化学反应,促进教育实践创新获得不竭动力。
(三)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重要路径。
扩大教育国际影响力需要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教师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群体,既是中国教育实践的生动讲述者,也是中外教育互鉴的坚实桥梁。通过将弘扬教育家精神纳入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世界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行动,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认同度与影响力。
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需要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其国际化素养影响着教育体系的开放度与创新性。高水平教师国际化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等,系统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
提升教育国际话语权需要高水平教师国际化。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政策研讨、标准制定、加入国际教育组织等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国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展示中国教育的成就和优势,提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样本,为解决全球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加快构建新时代教师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怀进鹏部长指出,要着眼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以系统观念构建教育大外事工作格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驱动,通过实施一批高质量的教师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推出一批国际化教师发展优质资源,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材,不断深化教师国际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进教师国际化建设。
(一)加快构建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成体系的教师国际化发展体系
通过打造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和特色品牌活动,持续提升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成立全球教师发展学院。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22家高校和直属单位共同参与,初步形成了“横向上以国别区域划分合作网格、纵向上以重点任务为工作脉络”的教师国际化交流发展新格局。聚焦数字化、STEM教育等领域,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亚国家、东盟国家、上合组织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国家、金砖国家、南南合作国家等为重点,已实施63个重点项目,绘制了全球教师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坐标”。
▲ 2025 年3 月,全球教师发展学院首期国际教师研修活动举行
搭建高层次教师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召开学术交流会、创办学术期刊等方式,积极搭建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支持举办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中小学校长国际研讨会、中非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广西-东盟基础教育研讨会等20余个教师国际交流会议,推动建立中国-中亚教师常态化互动机制,推动各国教师形成“文化互鉴-学术共生-师资共育”的良性循环。
坚持高水平引才聚智。拓展渠道,多措并举,汇集引才聚智的“强磁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实施“中法语言助教交流项目”,已累计引进100余名法语助教来华任教。上海实施“国际教学名师引进计划”,柔性引进理工科国际知名教师,推动我国教师与国际前沿接轨。西南大学研制开发“海外优秀人才发现平台”,近年来引进海外院士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00余人,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二)加快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国际研修培训体系
将教师国际研修培训作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引擎,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局面。
打造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共同体。依托国际资源,组织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赴芬兰、新加坡等地,实施“定制课程+影子跟岗+国际论坛”三位一体研修沉浸式教师培训,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华南师范大学开展38个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能力学习与交流项目,累计培训中外中小学教师、校长581名。华中师范大学实施“未来教育家”公费师范生海外研修项目,123名师范生赴英国、美国、新加坡研修。
推动职业教育“工匠之师”国际研修。持续选派1252名优秀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制”办学。通过“海外研修+国内讲学”模式,推动教师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方法。依托鲁班工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围绕机械加工、电子电工、汽车维修等13个专业,为16个非洲国家累计培训职业教师4000余名。在中国—东盟职业联合会框架下,举办“东南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校长工作坊”和“中国—东盟友好校长和菁英教师领航计划”等活动,200余名教育管理者和职业院校校长参加。
实施高层次高校教师国际研修项目。通过支持高校开展对外交流研修、学术访问、联合科研等,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支持实施“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累计派出团组66个,培训中西部大学领导1300余名。华中师范大学开展“数字化教师海外研修项目”,选派101名青年教师赴美国、新加坡等国高校研修。东北师范大学组织选派1524名教师赴4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境)外交流研修,教师国际视野和能力素养显著提升。
▲2025 中亚本土师资数智化赋能教学研修班开班仪式
(三)加快构建“出理念、出课程、出模式、出标准”的教师国际交流话语体系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教师治理,提供更多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贡献。
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播中国教育家精神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出《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大教育家》等纪录片和专题片,举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优秀教师专题见面会,得到海内外教师广泛关注。
研发国际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华东师范大学研制教师数字化教学微能力体系,形成《高等教育教师数字化教学微能力参考框架》和《能力认证规范》(中英文版),开发国际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师研修资源。
推广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方案。上海师范大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师报告》研制,首次发布中文版。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举办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来自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代表参会,搭建了教师合作与对话国际平台,发布《智能时代全球教师发展倡议》,为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展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样本”。
三、切实实施好高水平教师国际化行动
教师国际化具有服务教育强国和大国外交的双重价值,是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双重需要,必须要应时而谋、顺势而动、开拓创新,按照“数字底座+公共平台+教育应用”体系构建的思路,推动实施“标准引领、培养筑基、合作拓界、数字赋能”的教师国际化行动,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更好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深度参与全球教师标准制定,优化教师国际化顶层框架
实施全球教师标准参与计划,强化标准制订与引领。中国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跨越,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形成了中国教育独特的发展理论、道路和制度,为中国参与全球教师标准制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参与国际标准研制。鼓励高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深度协作,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国际标准研制,推动中外教师教育标准共建与资格互认。
推广中国经验。加强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改革成果的多语种翻译,推广中国教师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借鉴。积极参与全球教育议程设计、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持续推动中国教育理念和实践走向世界。
贡献前沿领域方案。围绕教师数字化发展等新兴领域,结合中国实践探索,提出解决方案,积极推动将中国探索转化为国际行动参照。
(二)加强双向协同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夯实教师国际化基础
实施国际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国内教师赴外交流计划、国际教师培训促进计划、“工匠之师”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形成“引进来强基础、走出去拓视野”的联动机制。多年来,我国成功实施“国培计划”、“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强师计划”、“卓师计划”、职教“三名”计划等一系列工程,教师培养培训从相对独立到逐步开放,走向拓展提质,构建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为教师培养培训国际交流互鉴打牢基础。
推进“引进来”提质,扩大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层次来华留学规模,发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作用和相关高校地缘优势,推动国内高水平师范院校与海外院校联合培养国际化教师。依托高水平大学、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建设国际教师培训基地,组建中外专家联合培训团队,打造一批“定制课程+实践研修+跟踪反馈”的精品培训项目,为海内外教师提供系统化培训。
推进“走出去”赋能,分层分类支持教师参加境外研修。鼓励支持国内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研修,学习先进教育理念。鼓励支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学习产教融合模式。鼓励支持高校教师赴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修访学与合作研究,参与国际科研教学项目,拓展学术视野与科学教学能力。
(三)搭建丰富多元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拓宽教师国际化空间
实施院校协作交流出海计划,构建“国内支撑+海外落地”的立体化教师国际交流合作网络。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日臻完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世界中文大会、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相继在中国召开,为教师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深化院校协作。支持基础教育利用友好城市、姐妹学校等平台,加强校长教师国际交流,实现地方交流“扩面”。支持国内高水平院校与海外高校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在学科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深度合作。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支持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搭建合作平台。探索与国际组织、多边机制合作搭建平台,鼓励高水平院校与出海企业协同,建设师资培训合作基地,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教学指导、课程开发、技术支持与成果转化。依托鲁班工坊等平台,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强化智库支撑。支持高校、研究机构组建全球教师队伍建设智库,系统研究国内外教师政策动态,为决策提供更好支撑。通过将国际大会、联盟、期刊、案例、指数打造成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示中国教师形象,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四)推进数字化与课程改革,强化教师国际化赋能
聚焦数字化与STEM教育等新领域,实施数字赋能海外教师计划、国际STEM教师教育计划,打造教师国际化创新引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数字化与课程改革,建成了教师数字化成长平台,发布了教师数字化标准体系,迭代了教师数字化项目工程,在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发布的全球首个STEM教育发展指数中我国以86.5分位居榜首,为我们高质量参与教师国际化协同创新开辟了道路。
推进数字赋能教师发展。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发国际教师培养培训数字课程,建设数字化精品教材资源库,提供全球教师分享。鼓励通过“空中课堂”与“虚拟教研室”,打破地域限制,构建跨地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推进STEM教育联合创新。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建设。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设立跨国教师培养项目,组织中外教师互访交流与联合教研。聚焦“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周边国家等需求,开展STEM教育师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与创新素养。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理念更新、标准引领、素养提升、治理参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轨推进,加快构建全学段、成体系的教师国际化发展格局,大力提升教师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推动更多教师成为文化使者与教育桥梁,促进全球教育的共同发展。
(作者:俞伟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徐华:花开有声——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话语表达与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韩建丰 高凌蕊: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及启示
《教育国际交流》| 崔宏巍等:构建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教育国际交流》| 崔华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谢永华:职教国际化:以产教融合之钥开全球协同之门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