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近日,由我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疗愈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项目首期培训圆满结束。本次课程为期两周,精心安排了国内外权威专家进行授课,打造兼具国际视野、学术深度与实践导向的专业化课程体系。来自全国高校、中小学、心理机构及艺术教育的从业者参与其中。
课程围绕艺术疗愈的基础理论、方法技能、伦理规范三大模块展开,涵盖音乐、戏剧、诗歌、声音、歌唱、舞动、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应用方法,深入解析艺术在情绪疏导、自我觉察与心理支持中的价值。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帮助学员建立科学认知框架,掌握基本干预技术,理解职业边界与伦理责任,全面提升其在教育、心理服务与社区实践等多场景中的综合应用能力。授课专家包括英国艺术治疗协会荣誉主席Diane Waller教授、现任主席Claire Louise Vaculik教授及美国认证高级舞动治疗师/督导师曹晓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蓓、北京师范大学李红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林立敏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
国内外授课专家
本次课程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精神,致力于推动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疗愈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引入国际成熟经验与本土化实践案例,课程不仅填补了当前艺术疗愈系统化培训的空白,也为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员普遍反馈,课程内容体系完整、师资阵容权威、教学形式多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升了专业认同感与实践信心,同时也深化了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掌握。多位学员表示,此次学习为他们在校园心理建设与社会心理服务中拓展新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项目将听取首期学员的反馈与建议,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艺术疗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应用,重点提升学员在情绪调节、心理疏导、团体干预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增强课程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实际工作场景的适配性。同时,项目将稳步推进中级课程、专项工作坊及专业能力认证等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路径,为艺术疗愈的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供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