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QMES)通过课程融合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QMES从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学习认知等四个方面推动中英课程体系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术、就业、创新能力。QMES 以课程融合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可为同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其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与成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也是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课程主要由中方课程、外方课程、共建课程三部分组成,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模块机械叠加,关键知识点衔接存在较大缺口;中外合作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转译机制失调,学生学习思维模式转换困难;中外课程评价标准并行却未互通,存在课程评价双规困境等。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多停留在形式合作,将合作简单等同于外语授课、教材引进,既未触及教育范式融合的核心,也未能实现课程实质性融合。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QMES)自2016年创办以来,以课程体系的融合共建为抓手,围绕材料学科建设,精准对接中英双方优势特色,系统性重构教育要素,构建“批判性思维 + 系统思维”双螺旋课程体系和生态场域,实现了从资源引进到能力创生的质变。本文以QMES通过课程共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案例,深入探究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照。
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内涵
课程融合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引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是指相关机构与项目在办学实践中,超越课程模块的简单叠加,通过系统性重构教育要素、设计显性化课程以化解隐性中外文化冲突,构建中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互补共生的课程体系,实现从资源引进到能力创生的质变。如表 1 所示,中外合作办学融合化课程在核心理念、知识结构、教学实施、评价体系、学生体验及培养成效等方面与模块化课程存在显著差异。
(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历经40余年演进,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时代使命。然而,传统拼盘式课程难以满足国家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我国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成为具有人才凝聚力的世界教育中心,亟需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支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载体,其课程融合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突破“课程引进”或“双语教学”的浅层模式,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质量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维度实现系统性整合,推动从模块拼盘到深度融合的转型,是响应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然而,当前许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仍停留在课程模块简单叠加的状态,表现为中外方课程机械组合、文化认知割裂、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形合神离”现象。这种拼盘式课程体系既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也无法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因此,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从“物理叠加” 向“化学融合”的转型,破解“简单移植多、创新融合少”的发展困境已是刻不容缓。这一转型需要突破制度壁垒、文化隔阂与学科边界,通过知识结构重组与教学范式协同,构建有机统一的课程生态系统,最终实现 “1+1>2”的教育增值效应。
二、中外合作办学以课程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成逻辑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的生成逻辑植根于全球化教育背景下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跨文化协同需求,核心在于通过本土教育体系与国际优质资源的系统整合,形成兼具创新性与适应性的课程范式。
(一)知识逻辑的互补性重构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需实现国际课程本土化与本土课程国际化的双向调适。这一过程并非中外课程知识的简单嫁接,而是基于学科专业构建兼具世界视野与本土特色的学科范式,在课程标准、知识模块与评价体系层面实现深度互嵌,形成既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又满足本土战略需求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二)能力导向的跨文化适配逻辑
课程融合既要响应全球劳动力市场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跨文化沟通、国际规则应用等复合能力的要求,又需契合我国对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诉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在地国际化能力,通过构建“专业硬技能 + 跨文化软技能”的复合能力矩阵,使人才培养既遵循全球行业规范,又具备本土实践智慧。其深层价值逻辑在于将中外文化差异从制度与文化挑战转化为课程建设的可视化资源,推动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提升跨文化能力。
(三)制度创新的协同演化逻辑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受双边教育政策、质量认证框架与院校治理模式的制度约束,因此需建立动态反馈机制。课程融合能够推动合作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通过多元主体协同,依托课程体系共建、联合质量保障等制度设计,平衡学术自主性与标准统一性,最终形成可持续的课程共生生态,进而形成超越单一文化语境的新知识体系,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提供系统性教育解决方案。
三、基于课程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QMES 是西北工业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依托材料学科领域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基础、整合中英高校优质资源搭建的西北地区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近年来,QMES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专业基础、通晓工程领域国际规则的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并以课程共建为抓手推动中英教育深度融合,历经“嫁接→调适→共生”三阶段,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学习认知四个层面形成独特的课程融合经验,破解了从课程引进到深度融合的发展难题。
▲ 2024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宋保维、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与两校相关单位领导合影
(一)以学科专业为核心推动中英课程知识结构融合
QMES面向材料行业国际前沿需求,构建实践引领、理论融汇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其一,采用“界面工程”理念,将英方模块化知识单元与中方系统化课程框架进行结构性重组,精准识别并弥合中英课程标准的关键差异,实现英国能力导向指标与中国系统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形成包含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四大类的全英文融合课程知识架构。这一国际化课程矩阵以中方扎实的材料学科理论为“钢筋”骨架,英方实践创新知识作为“混凝土”填充,构建“基础理论—国际前沿—工程实践”三维知识链;其二,围绕知识链融合英方教学手段与中方学科优势,形成“理论先导—中外协同—综合应用”三阶递进教学链,结合学科发展需求引进共建《材料学实验》等 21 门全英文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践环节,推进中英教师协同授课,确保课程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二)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促进中英教学法融合
教学法融合是打破中外教育范式壁垒的关键环节,具体实践包括:其一,构建“相位同步教学模型”,提升教师复合型教学能力,使其能根据课程内容切换理论讲解者与研讨引导者角色,推动中英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破解传统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法断层”问题,在教学中融合小班授课、翻转课堂、MOOC平台等手段,采用“自学 + 引导”模式,构建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案例实践、综合运用、开放实验多元融合的教学法体系,形成以学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共同体;其二,融合中英教学优势构建数字赋能体系:在能力奠基阶段采用中国特色系统讲授法,通过知识图谱导学夯实学科基础,在能力转化阶段引入英国工程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建立中英教师协同备课机制,实现教学策略实时互鉴,形成“理论—实践—反思”全程闭环。
(三)以学生个人发展为基础推动中英评价体系融合
评价体系融合是课程深度融合的驱动要素,核心在于破解中外教育标准“双轨并行”难题。基于此,QMES构建了动态评价生态系统:其一,在评价结构层面以评价为引擎,促进学生“能力成长链”构建。动态调整中英评估权重,融合英方过程性评估与中国终结性评估,形成“过程性评价—诊断性反馈—自主性改进”的协同评价体系,基于能力成长数据为课程融合提供实践依据;其二,在评价形式层面引入发展性评价、跨课程协同考核等多元方式,整合中方基础理论考核与英方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开发“动态评价仪表盘”,综合考核考试成绩、实验实践、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等学业表现,完善“教—学—评”全链条评价机制,解决评价标准割裂、反馈滞后等问题。
(四)以国际化人才素养为抓手推动学生学习认知融合
学习认知融合是课程融合的核心宗旨,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促进不同教育文化认知模式的适应性创新融合,具体实践路径包括:其一,融合英国材料、矿物和矿业学会认证与中方工程教育认证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面向材料行业需求与人才成长规律设计培养与评价体系,以提升学习力为核心推进教学与考核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构建“专业—实践—创造”递进式课程与科研育人体系,设计“文化透镜”教学工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认知方法,引导学生在中英专业学习中关注教育差异及其背后的逻辑,培养创新能力,探索多样化人才成长路径。
四、分析与讨论
QMES以课程共建为关键抓手,以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引领,其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升级进一步推动了中英课程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课程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QMES 课程融合的本质,是中英合作高校的组织管理者与教职员工突破原有教育理念、教学框架和认知模式,重构教育教学认知、重塑教学思维与方法的过程,实践证明其人才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课程融合是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人才学术能力的根本遵循
QMES从创立之初就将国际学术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深度整合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本土教育优势,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其一,通过中英教师协同授课,引导学生在跨文化比较学习中理解不同学术范式,拓展学术视野;其二,在教学中嵌入辩论、学术写作工作坊等环节,弱化学生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三,构建全英文课程体系并持续优化学术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海外名校学习、科研活动、国际会议及学科竞赛;其四,共享中英合作高校的国际学术资源与网络,开设材料学科前沿课程,在跨学科背景下培育专业素养。QMES 通过课程内容、方法与资源的国际化整合,系统提升学生在学术规范、创新能力及全球学术网络构建等方面的素养,形成“国际标准—中国需求”双向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课程融合是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QMES通过“国际认证 + 本土实践 + 全球网络”的三重赋能机制,助力学生在语言能力、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其一,依托全英文课程体系与跨国教师团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化工作思维,双学位认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职场中的适应能力;其二,将行业实际问题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同时搭建海外实习平台,促进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能;其三,整合两校校友资源,在提升培养质量的同时构建全球校友网络,有效拓展就业渠道。
(三)课程融合是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适应性的核心支撑
课程融合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深度耦合,构建开放动态的知识生态系统,成为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与适应性的核心引擎:其一,打破单一文化认知局限,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中融入跨文化元素,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激发批判性思维;其二,借助中外双导师制、跨国校企联合课题等实践载体,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全球议题的创新能力;其三,通过 “比较—重构—创造”三阶学习机制,促使学生在文化碰撞中形成知识迁移的元能力,既掌握国际专业范式,又能针对本土场景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从文化适应到文化创新的能力跃升。
▲ 玛丽女王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暨英方学位授予仪式
在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融合已超越单纯的教学改革范畴,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需进一步拓展课程融合的学科适配性研究,在工程科学之外的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构建差异化融合模型;促进数字化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深度耦合,借助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手段优化跨文化教学场景;建立跨国课程融合质量认证体系,推动中外教育标准从“协同”走向“共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从资源引进到能力创生的质变,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培养更多扎根中国、联通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范晓丽,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慧荣,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师、讲师;赵纯艺,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办公室科员)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4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徐华:花开有声——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话语表达与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韩建丰 高凌蕊: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及启示
《教育国际交流》| 崔宏巍等:构建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教育国际交流》| 崔华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谢永华:职教国际化:以产教融合之钥开全球协同之门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