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徐华:花开有声——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话语表达与路径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徐华:花开有声——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话语表达与路径
2025-08-304

摘   要: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不仅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更是共同培育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场域不断拓展、载体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创新。对此,建议通过提升职教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达能力,提升职教出海项目运营能力、加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服务走出去企业能力、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激发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持久内生动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传播能力;话语表达;实现路径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共同培育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战略,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奋力谱写职教出海的“诗与远方”。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蓬勃发展大势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源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其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江边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发展大势的敏锐观察。这启示我们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蓬勃发展大势,积极适应,主动探索。当前,我国逐步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格局,职业教育的国际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

一是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场域不断拓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职业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凝聚职业教育发展共识,分享中国职教方案,组建国际联盟、举办国际论坛、开展多元合作。已形成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包括:“一带一路”职教联盟、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学校产教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丝绸之路亚欧院校(职教)联盟、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等。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创建集“会—盟—奖—赛—展”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国际公共服务品牌等。上述这些有力举措都为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提供了宽广的传播场域。

二是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载体不断丰富。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传播方面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载体。目前,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所职业学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合作设立了约400个办学机构和项目,涌现出“鲁班工坊”“郑和学院”“班 · 墨学院” “丝路学院”等一批境外办学品牌。在项目合作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开始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学校,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


▲ 印尼鲁班工坊培训现场


三是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内容不断创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职教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研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设立职教主题平行会议,推动职教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职教课程,与全球分享中国优质职教数字资源。通过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搭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职教国际合作平台。中国职教在国际传播的内容创新上,既注重前沿性研究,如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等,也强调实用性,如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等。这使得传播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能贴近实际需求,增强了传播效果。


二、聚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达能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诗源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在稻花的香气里,诗人讲述了一段“接地气”的乡村故事,感染力十足。这启示我们要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努力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职教故事与世界“共情共振”。提升话语表达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清晰、鲜活、准确的话语表达有助于擦亮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形象,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合作机会。

一是“小切口”讲好“大主题”。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尊重国外受众的认知、思维和习惯,用国外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具体化、细节化和生活化的微观讲述方式。通过个体的视角,展示职业教育如何改变命运、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等,使国际受众能够产生共鸣。邓丽丽同学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普通家庭,毕业后凭借优秀的个人素质,被录用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印尼雅万高铁客运段翻译。如今,邓丽丽已经成为中方机械师、司机和印尼员工沟通的桥梁,在高铁上把中国职教故事分享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二是“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只有当“小故事”与“大道理”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引发广泛共鸣。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平台,鼓励来华留学生们用个人真实的“小故事”,展示中国职业教育的“大魅力”。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活动中,印度尼西亚籍来华留学生李美珊的作品《妈妈在远处眺望着我们》在大赛中获奖并被收录进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的大赛优秀作品集中。作品以一个来华留学生的视角,反映中国和印尼两国在职教等领域合作交流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改变,折射出“一带一路”倡议正开拓出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学校在此次活动中获“院校优秀组织奖”。

三是“小镜头”带动“大流量”。在数字传播时代,“Z世代”和“α世代”成为国际传播的关键力量,他们既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又是海量信息的接收者。我们要善于运用他们自己的“小镜头”,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中国职教的故事呈现在国际受众的眼前。这些真实、接地气的内容,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带动大流量的传播。2024年春节期间,扬州市委网信办、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府外事办主办,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龙腾中国年‘洋’眼看扬州”——“Z世代”国际青年学生春节研学活动。留学生们每到一处,都在自己国家的社交媒体上发布短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让世界看见扬州、爱上扬州。活动期间,相关贴文阅读量近百万人次,互动量超5万人次,相关贴文得到“美好江苏”Facebook、X等账号点赞转发。



三、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持久内生动力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咏桂》,她赞美桂花虽不张扬却香气袭人,无需艳丽色彩也能成为花中一流。这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国际传播中,除了创新话语表达的“外在之形”,还要注重教育的内在质量和价值,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是提升职教出海项目运营的能力。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国际化项目建设提供充分保障。与走出去企业共同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分析》等课程,《化学制药技术》《物理化学实验》等双语教材,《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线培训包。学校建有鲁班工坊运营项目1个、中阿(联酋)郑和学院项目1个、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1个,是“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单位和教育部“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计划”院校。

二是服务“走出去”企业。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的高职院校,打造了“留小扬”品牌,为“走出去”企业培养了一大批“语言通、技术强、文化融”本土化人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文+物流职业技能”国际赛、来华留学生“对外文化贸易”人才选拔赛、中国—东盟未来职业之星创新创业营等活动中屡获大奖,学校牵头成立了中国-印尼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决策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结出更多丰硕果实。

三是互鉴共享中华文明。“天下玉、扬州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扬州建城2500多年来扬州工艺、扬州制造、扬州创造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行高度凝练,深入挖掘“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扬州工”文化内涵。学校与扬州市社科联联合成立“扬州工”文化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扬州工”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阐释、宣传教育、社科普及,获批全省设区市社科联“一市一品”工程、江苏省科普基地、全国高职院校“一校一品”项目等。

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国际化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传播力,是职业教育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与任务。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拓宽国际合作渠道;要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作者徐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4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李荷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韩建丰 高凌蕊: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及启示

《教育国际交流》| 崔宏巍等:构建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教育国际交流》| 崔华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谢永华:职教国际化:以产教融合之钥开全球协同之门

《教育国际交流》| 林宇:浅析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策略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