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产能合作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大国,产业升级积累的实践为中国特色职教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使职教进一步迈向“双向赋能”;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在重塑职教国际生态、推动资源共享与模式创新。同时,我们亦面临科技变革下的人才适配、国际教育市场竞争、跨文化标准互认、优质师资与教材供给以及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构建等方面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出了国际化创新路径。
构建“语言+技能”双轨融合体系。针对海外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职业院校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固有范式,开发“中文+职业技能”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国际化推广基地,将专业教学标准与中文能力标准有机衔接,在培养海外学习者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助力中华职业文化传播。该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教材体系与数字化资源,为国际职教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此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实现从项目合作到生态共建的跃升,依托各个职教联盟与资源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标准互认互通,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生态。
打造“教随产出”校企协同平台。借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职业教育国际化呈现“校企同行”新特征。如通过在海外共建应用技术大学,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机制:中方院校输出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海外合作方提供办学场地与实训设备,中资企业参与人才需求对接。通过灵活学制,既满足企业本土化用人需求,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国优化配置。依托这一平台,我国职业教育将以数字技术赋能资源全球配置,未来通过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智能教学平台,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为全球学习者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
创新职教标准国际化输出路径。如以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为突破口,我国职业院校深入调研海外产业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国情的职业教育标准。这些标准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产业实践的智慧,通过“培训-办学-认证”三步走策略,逐步构建起被东道国认可的质量保障体系,为职业教育“走出去”奠定制度基础。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认证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将进一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衡量、可比较、可信任,为全球职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置身于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中国职教方案正在以技术技能优势,为全球职教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现实支撑,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中书写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谢永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4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王喜娟 秦靖雯: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探析
《教育国际交流》| 王燕 鲁果:英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和路径探析
《教育国际交流》| 彭开勤 罗楠:在需求导向中探索“职教出海”量质兼容新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陈爱喜: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国际交流》| 王小飞 赵迎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战略重点与落实路径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