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王喜娟 秦靖雯: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探析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王喜娟 秦靖雯: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探析
2025-06-204


摘   要:在地国际化是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探索。新加坡通过推行建设国际教育枢纽、营造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加强建设国际化课程与质量保障机制、创建国际化师资团队、积极参与全球高校战略联盟、持续完善数字技术赋能等举措,已形成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国家品牌,打造了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建设了高水平的全球化师资队伍,构建了坚实牢固的高等教育合作网络,充盈了国际化人才储备。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在深化与拓展在地国际化理念,创建高质量“国际化”校园环境,强化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突破物理距离加强跨文化虚拟流动等方面应当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


在地国际化是由本特·尼尔森1999年在《在地国际化-理论与实践》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随后,贝恩德·沃切特、乔斯·贝伦和埃尔斯佩思·琼斯又对其进行重新定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在地国际化理解为:全球化背景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机构立足本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教育资源,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学生提供跨文化与国际性学习的机会。新加坡自20世纪80年代便已开始了在地国际化的实践探索,通过有效整合国际要素,构建高等教育枢纽,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加强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等举措,使在地国际化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日益成熟。


一、新加坡推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主要举措

新加坡属于倾向引进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注重国家能力建设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结合的内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意即,新加坡注重将教育事业视作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国外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世界一流高校分校入驻等举措,助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

(一)构建国际教育枢纽

新加坡从学生枢纽、高技能人才枢纽和知识创新枢纽三个层面推进国际教育枢纽建设,创建“新加坡教育”品牌,启动“校园全球计划”,吸引10所大学开设16所国际分校,数量位居全球第三。在知识创新方面,政府持续投资研究、创新和企业(RIE),计划在“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中投入30亿新元,增强科研能力,聚集全球顶尖人才,启动卓越研究与科技企业校园计划,促进顶级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合作。

(二)高校与社会共同营造文化多元化的环境

新加坡通过接受国际留学生提升学生多样性,先后制定了《新的起点》《环球校园计划》来吸引国际留学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态。为了推动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互动,新加坡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推动全校在校生的跨文化体验。例如,PSB学院设立多样文化俱乐部,新加坡管理大学推出国际志愿服务和东道主计划。这些校内外跨文化互动平台增强了文化多样性,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坚实支撑,形成了新加坡在地国际化的优势。

(三)加强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与质量保障机制

1.加强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新加坡高校积极与世界名校展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校立足于国际性的思维理念,融合本地化课程特色与院校的自身特点,合理调整设置学科和专业课程。

2.实施严格有效的质量保证

新加坡通过设置课程监督与严格的教学评估为在地国际化提供保障,主要采取外部质量保证与内部质量保证相结合的方法。新加坡政府与大学签订协议,对大学进行考核,对课程进行外部实地检查。内部质量保障有新加坡政府制定的大学质量保证框架,由评审委员会对大学的自我评估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意见。

(四)积极参与全球高校战略联盟

新加坡高校积极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打造战略型全球联盟,促进高等教育的合作,通过与全球伙伴的战略合作和积极参与全球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丰富的全球教育、研究和创业计划。例如东盟大学网络(ASEAN University Network),该平台下的协调亚洲-东南亚项目(Tuning Asia-South East Project),推动课程开发与修订,提升区域兼容性和流动性。此外,新加坡高校还参加了东盟大学联盟(AUN)、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Universities)、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等,与世界一流大学组建合作网络,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加速在地国际化的发展。

(五)持续完善数字技术赋能

新加坡不断探索释放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施空间,自1997年起推出四部教育信息化规划,满足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技术要求。2018年发布《数字化就绪蓝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2023年出台《教育技术计划(2020—2030)》,利用模拟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整合国际化教育资源。新加坡政府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数字素养,持续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助力在地国际化发展。


二、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成效

新加坡在推进在地国际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与具体措施不仅充盈了国家的国际性人才资源,推动了国家能力建设,还促进了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形成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国家品牌

在2025年QS所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分别位列世界第8位和第15位;在2023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指数报告中,新加坡位列第二。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后发赶超型国家,新加坡在推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发展中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品牌的塑造。在新加坡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之下,新加坡高等教育结合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成功塑造了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品牌,成功跻身世界一流之列,成为全球留学市场的主要目的国之一。

(二)打造了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在新加坡的在地国际化进程中,高校与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例如,南洋理工大学与劳斯莱斯、阿里巴巴等200多家企业合作,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共建实验室,如南洋理工大学与惠普的数字制造企业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量子技术中心(衍生出SpeQtral等机构)。这些合作实现了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提升了科研能力,培养了高技能人才,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 2024年9月,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何德华教授(中)和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左)出席阿里巴巴- NTU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企业实验室(ANGEL)的发布会并参观研究成果。   图源:南洋理工大学官网


(三)建设了高水平的全球化师资队伍

1997年,新加坡成立“国际学术咨询团”,由12位国际知名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组成,探讨本土公立院校的教学与研究卓越发展。2005年,政府发布《大学自主:迈向卓越巅峰》报告草案,赋予公立大学更大自治权,实行教师薪资差异化,吸引国际顶尖专家。高校则通过专项资金和国际资源小组,汇聚全球学者。例如,新加坡管理大学国际教师占比35%,南洋理工大学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占比65%,形成了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四)构建了坚实牢固的高等教育合作网络

新加坡高校通过国内外深度合作,在管理、师资、教学、科研和学生交流等方面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学生体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枢纽吸引了众多国外一流高校建立分校,并与国际知名院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国内外高等教育合作网络,持续为国家能力建设和地方高等教育提供资源与机会。通过在地国际化,新加坡高校与国际院校保持紧密联系,即使在疫情期间也通过线上交流维持合作,构建了稳固的高等教育合作网络。

(五)充盈了国际化人才储备

新加坡高校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实行双联课程、学分互证等措施,同时政府支持世界一流高校在本地建立分校,丰富了本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便利了本国学生的“在地留学”,大批的国际留学生为新加坡国际性人才资源注入新的血液。从表1中可看出,新加坡国际留学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2022年的国际留学生数量达到了66,308人。显示出新加坡高等教育受到国际的普遍认可,吸引国际留学生能力增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水平提高。




三、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在地国际化成为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主流话语。[3]我们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助力高校打造国际化氛围和跨文化交流环境,探索中国特色在地国际化发展道路。基于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的经验,我们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借鉴。

(一)深入研究在地国际化的意义

我们要不断丰富与拓展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在地国际化不仅是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更是与本土国际化资源相整合,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在地国际化不是偶然产生的产物,而是传统国际化的进阶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选择。[4]在地国际化是一项长期战略性部署,是我国梳理整合国内外国际性资源与反思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要使其融入高校整体育人体制机制,推动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方略。

(二)创建高质量国际化校园环境 

多种族与国际师生造就了多文化的校园,而在地国际化的关键就在于创建国际性的校园。国际师生有利于推动在地国际化,加强对外籍教师或有海外经历教师的招聘,充分利用其文化差异,创造多元文化的校园,同时国际生与本土学生可以互为跨文化资源,双方的自然互动有利于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要融入国际维度与跨文化因素,将国际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让全体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多元文化之中,拓宽国际视野。

(三)强化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国际化是在地国际化的核心,可以对全体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产生影响[5]。一方面,我们可以以优质的国际化课程为支撑,从组织形式、授课语言、课程内容等方面完善优化国际化课程。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应广泛参与全球网络与搭建国际高校交流平台,并结合自身特色与实施条件,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与方式方法,建立灵活、多元、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引领与改善国际化课程实施,促进优质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立。

(四)加强跨文化虚拟流动

除了营造跨文化国际校园氛围之外,还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物理距离,加强跨文化虚拟流动。通过开展在线论坛、网络互动学习小组、建立国际虚拟教室等方式,加强本国学生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学习者的交流,增加学生参与全球学习的机会。创新合作教学,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的广泛共享。

在地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放眼全球,各国均在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具体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参考。立足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主动把握机遇,加快在地国际化实践的步伐,着力形成适切的在地国际化长效机制,助力我国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UNESCO UIS.Education-Other policy

relevant indicators[EB/OL].(2024-2-23)[2024-10-11].http://data.uis.unesco.org/.

[2]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EB/OL].(2024-2-17)[2024-10-11].https://tablebuilder.singstat.gov.sg/table/TS/M850261.

[3]郑淳,闫月勤,王海超.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演进、价值指向及要素条件——基于欧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2(03):34-42.

[4]李伟,张建伟.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内涵演进、发展困境及实践逻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3):26-32.

[5]李玥   ,张应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学术趋向与实践内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45(04):92-103.


作者简介:王喜娟,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秦靖雯,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3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李荷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王燕 鲁果:英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和路径探析

《教育国际交流》| 彭开勤 罗楠:在需求导向中探索“职教出海”量质兼容新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陈爱喜: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国际交流》| 王小飞 赵迎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战略重点与落实路径

《教育国际交流》| 纳里曼 · 法瓦丁: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世界与大学教育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