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任务,提出了“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战略目标,为构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新格局、新策略,提供了立意深远的布局蓝图和切实可达的行动路线图。积极落实落细相关部署,才能保障教育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教育强国;教育对外开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推动教育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行动计划,《纲要》第十部分明确提出了“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战略目标,并列举了“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三项重点任务。《纲要》为未来10年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供了新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落实《纲要》相关要求,不仅可以加快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上新台阶,而且将有力推动教育强国目标顺利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深刻认识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事业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了发展壮大,并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多次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为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聚焦《纲要》列举的三大重点任务,相关重要论述精神具体如下。
(一)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于如何加强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他先后提出了“留学中心”“人才中心”“科学中心”和“教育中心”建设的目标。关于“留学中心”,他提出“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关于“人才中心”,他主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关于“科学中心”,他阐明“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于“教育中心”,他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二)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有着积极拥抱世界的大胸怀。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高层次创新能力开放的扎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对外开放,在人员往来、学术交流等方面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更加广泛汇聚各方面创新资源”。关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他强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
(三)坚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服务强国建设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的科学研判,并指明“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球教育治理方法上,他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全球教育治理人才保障上,他着重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由上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是一以贯之的,《纲要》有关内容既体现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教育强国时代印记。
二、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三大重点任务
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有力抓手。对此,《纲要》列举了三大重点任务。
(一)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中国留学生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全球重要的留学目的国,吸引了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占60%以上,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中国连续主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中文大会等。可见,中国已成为全球人才流动、人才培养的重要枢纽,教育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但还存在教育国际化水平较低、教育“走出去”模式尚在摸索阶段、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动力不强等问题。对此,《纲要》提出了积极应对方案:第一,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完善来华留学入学考试考核;第二,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研修,提高国际合作能力和全球视野;第三,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加快探索中国教育“出海”新路径;第四,支持更多国家开展中文教学,以中文为纽带,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
(二)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育强国的实现,既需要发挥我国的智慧,也要善于利用他国智慧,并期待智慧火花的碰撞,促进知识与创新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上升,在国际科学发展与合作方面的主体性、主动性、引领性愈加突出。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相较于美欧等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科学项目的主导,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国际产学研合作规模小、层次低、领域单一、机制不健全、主体参与度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一现状,《纲要》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第一,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第二,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第三,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
(三)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既是我国履行大国担当,也是践行维护多边主义、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越发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更多包括教育在内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成为彰显大国担当的重要表现。但目前来看,我国对全球教育治理主体参与度低、主导引领性不足、全球教育治理缺乏抓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我国全球教育治理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对此,在教育强国目标指引下,主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成为必然之举:第一,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建立教育创新合作网络,支持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建设发展;第三,支持国内高校设立教育类国际组织、学术联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系列指数和报告;第四,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际教育合作区;第五,实施中国教育品牌培育计划。
三、紧扣教育强国目标,力保教育对外开放新战略落细落实
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我国应树立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观,认真贯彻落实《纲要》任务,积极推动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并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以我为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1.正确认识当下我国教育与世界关系
面向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主动发出中国教育声音、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扩大中国教育影响。在与国外教育交流合作中,促进以教育要素输出为主向整体软实力的提升转变。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人才,结合中国实际,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并重点进行本土转化。大力推进教育在地国际化,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能力,吸引国外优秀理工科院校来华办学,鼓励支持高水平高校海外办学。加强文化自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输出,同时警惕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渗透。
2.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主动对接国际教育规则,加快制定教育服务创新开放标准,推动制度创新,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为加入各级各类区域与全球教育伙伴关系做准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不断创新学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构建双边或多边国际教育规则。加强国内教育经验的对外推广,借助国际组织传播等方式实现制度外溢。
3.丰富全球教育治理手段并持续扩大国际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等现有国际组织,推进我国深度参与并引领相关工作以及政策与标准的制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数字教育、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优势教育领域为抓手,主导构建新的区域性或全球性教育类国际组织,并加强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充分利用我国在教师教育、科学教育、教育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力度,并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国际教育公共产品。
(二)推动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激发各主体活力
1.落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
统筹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建设工作,以教育开放支撑科技和人才的开放。具化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路线图,自下而上,激发官方民间各方主体动能和活力,明确建设目标、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阶段、资源保障、评估机制等。
2.绘制全球科技人才图谱
统筹规划战略科技人才和留学生的“培-引-留-用”工作,完善来华留学从招生、培养、毕业到就业、生活的全链条管理服务。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比例,搭建来华留学生实习和就业支持平台。重点建设全球科技人才数据库,提升国际人才需求预测研判能力,培养与使用并重绘制人才图谱,完善国际人才融入和服务机制,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软环境”。
3.双向发力创新留学和交流方式
利用“友好城市”“姊妹城市”等机制,广泛激发教育对外开放区域、省市等级别的不同主体,加强地方留学品牌建设,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内涵。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数字化新技术、新媒介等方式,在小红书、TikTok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向交流、双向奔赴。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学生发展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应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按照总书记要求服务培养既有中国心,又有中国情、中国味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使命。
2.培养时代所需、发展所需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优化全球留学布局,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的支持力度,开拓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国际素养,培养能够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全球性人才。加强对留学生中国国情和特色发展道路的介绍,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人文交流,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3.多向度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支持高校深化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发起和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建立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优先聚焦国内紧缺学科专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伙伴,与国际一流教育科研资源进行精准对接,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人员交流。更大力度扩大高校对外开放,拓展师生交流交换、举办国际性学术活动、国际夏令营、发起和参与专业性国际学会组织的范围、频次和支持力度。
教育对外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3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纳里曼 · 法瓦丁: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世界与大学教育
《教育国际交流》| 夏立新: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教育国际交流》| 马红亮 席菲菲 孙俊梅:科创教育与气候变化教育的融合路径与案例《教育国际交流》| 付睿:教育智库全球教育影响力塑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教育研究机构的实践
《教育国际交流》| 陈德江 李燕:全球胜任力视角下教育国际交流实践与创新——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