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陈德江 李燕:全球胜任力视角下教育国际交流实践与创新——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陈德江 李燕:全球胜任力视角下教育国际交流实践与创新——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2025-04-032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胜任力已成为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焦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将其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作为评估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也对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市长宁区通过构建长宁教育国际联盟、实施中外教师伙伴研修计划以及促进师生互访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教育国际交流在培养师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长宁区的具体实践,总结其创新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教育国际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教育国际交流;实践;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全球协作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议题。全球胜任力作为一种面向全球化时代的核心能力,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全球胜任力作为学生评估手段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并将其定义为“分析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并能够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近年来,国际理解被纳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溯源:长宁区全球胜任力培育的时代背景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 有着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拥有上海第一代国际社区, 为外籍人士的聚居地,区内现有4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全球化浪潮中,上海市长宁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敏锐捕捉到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脉搏,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通过政策支持、中外结合与创新实践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在服务本地需求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 外籍专家为长宁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

(一)政策引领:实现“国际精品城区”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长宁区政府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长宁区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将国际化教育理念与中国本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探索兼具区域特色和示范效应的教育国际化路径。

(二)区域特色:国际资源与本土需求的深度融合

依托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长宁区注重本地资源与国际资源的深度融合。长宁教育国际联盟(见表1)为本土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间搭建了合作交流的桥梁,助力师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将国际教育理念融入区域教育整体发展,通过项目化学习、双语课程等创新方式满足学生跨文化理解与全球胜任力提升的需求。


▲ 表1  长宁教育国际联盟学校数据

(三)实践发展:从零散项目到系统合作的全面创新

早期长宁区国际教育交流的形式相对零散,主要以短期互访和语言文化活动为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零散的项目形式难以满足需求。在长宁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政策引领与资源支持下,长宁区国际教育交流逐步向系统化、常态化的合作模式转变。


二、探索:长宁区提升全球胜任力的多元路径

在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背景下,长宁区创新构建了以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为核心的培育模型,聚焦三大关键要素:一是全球视野实践拓展,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提升教师的全球胜任力教学能力;二是跨文化理解培养,以体验式学习和多样化课程塑造学生开放包容的态度;三是国际化课堂构建,融合学科教学与跨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跨文化素养。该模型依托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政策与资源的持续投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及本土文化与国际化需求的平衡,有效促进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需求的深度结合,为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球视野的实践拓展:多样化培训助力国际化素养提升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全球胜任力,长宁区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助力教师拓展全球视野。一方面,通过教育国际联盟,组织骨干教师进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分享中外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例如,外教参与英语教研组活动,与本土教师共同开发10余门校本特色拓展课。此外,长宁区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体系,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教师数量达400人次,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设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培训方案,包括主题讲座、小组交流、实践观摩等多种形式,每年举办10余次国际化教育主题讲座或研讨会,拓展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体验式学习促进全球胜任力提升

在全面提升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同时,长宁区也十分关注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发展,聚焦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以体验式和浸润式学习为载体,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影子教师和影子学生项目是其中的代表性实践,参与项目的本土中小学生和教师代表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情况,沉浸式体验校园生活。例如,公办小学的学生通过参与国际学校课程,感受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文化背景。中外学生“用英文讲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项目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的综合能力。


▲ 长宁区理科教师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研修

(三)国际化课堂的构建:外教进课堂推动本土教育国际化

在积极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全球胜任力提升的基础上,长宁区还将国际化视角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外教进课堂”是长宁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项标志性举措。2009年以来,长宁区借助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和区域统筹机制,每年引进40余位外教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英语公众演讲”“英语阅读工坊”“科学英语”等十余门拓展课,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为保障教育国际交流的高质量发展,长宁区建立了全面的评价体系,涵盖学校评价、主管部门调研、第三方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达95%以上。2022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主题为“城市软实力——外籍教师座谈会”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外教积极参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城市软实力—外籍教师座谈会”

三、成效: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视野拓展与深度融合

长宁区在教育国际交流中,通过全面、系统的实践和创新,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多层次的教育实践到多主体的协同治理,再到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教育国际化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中的独特价值。

(一)协同基石:政策与多元主体共筑教育国际化平台

政策支持和多主体协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实践的坚实基础。一方面,长宁区政府提供方向引领和资源保障。区域规划为教育国际交流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项目管理等手段确保项目实施。例如,政府资助的“外教进课堂”项目为区域所有小学和大部分初中引入全职外教,实现了国际教育资源的普及普惠。

另一方面,多主体协作机制为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注入了活力。通过整合区域内公办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长宁教育国际联盟和社区资源,长宁区建立了多方协同参与的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教育局在政策引领和资源调配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学校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例如,长宁教育国际联盟定期举办教学研讨和专题交流活动,促进联盟核心学校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社区资源和家长支持也为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这种政策与多主体协作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国际交流实效,为实现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创造了条件,长宁区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体系。

(二)能力进阶:多层次举措推动师生全球胜任力蜕变

在教师层面,长宁区不仅强调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注重国际化理念的内化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组织区域性的国际教育专题培训和教学研讨,教师能够在多学科、多文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2019年联盟组织20余所学校、1000余名教师参与教育研讨活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促进了中外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在学生层面,长宁区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访学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国际化环境中体验跨文化交流与学习,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例如,学生参与区域内组织的“影子学生”项目,在实践中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沟通合作。在区域性拓展课资源开发中,除了引入外教课堂的语言教学,还融入跨文化欣赏、全球议题讨论等内容,逐步形成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项目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多层次实践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国际教育与本土教学的联动发展,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元的发展路径,展现了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创新的亮点,为师生全球胜任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 影子教师活动合影

(三)文化辐射:传承与交流融合提升教育国际话语权

在积极构建国际化课堂、推动本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长宁区也十分重视文化领域的拓展与传播,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教育实践,构建具有文化自信的教育体系。例如,在文化体验课程中,本土学生向外籍学生展示书法、国画、茶文化等传统技艺,让外籍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举办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活动,通过用英文讲述的形式呈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成就。

在交流活动方面,长宁区教育学院每年组织中外学生篮球、音乐和艺术交流,2024年有近1600名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项目,300多位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行浸润式研修。通过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合作,确立文化交流项目,开发跨学科文化主题活动,既体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又符合全球教育趋势。

此外,长宁区完成了一项市级课题,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首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培训中,长宁区以《如何发挥教育国际联盟的作用》为主题分享经验,为推动区域教育国际化提供示范。


四、未来展望:构建更具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的模式

区域教育国际交流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政策支持和多主体协同,更体现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相结合的深度探索。未来长宁区将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具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的模式。

(一)深度融合:推动中外教育资源整合创新

长宁区将进一步推动中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互鉴,开发更加丰富的双语特色课和跨学科课程,探索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国际化教学内容。同时,推动教师与国际同行开展联合研究与合作,提升教学创新水平。

(二)数字赋能:拓展数字化国际交流新维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平台在国际教育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长宁教育将搭建更加开放的国际交流虚拟平台,支持学生与全球多地的同龄人开展合作项目;完善教育数字基座的功能,推动教师与国际教育专家在线互动,促进教学经验的全球共享。

(三)协同共进:促进全球化与本土化协同发展

随着全球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长宁区在教育国际交流中将以全球视角推动本土实践。未来,长宁区将更多地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实践,同时通过研究和总结国际教育交流中的本土经验,为其他区域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贡献智慧。

教育国际化是迈向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在全球胜任力视角下,长宁教育通过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协同治理的体系,推动了教育国际化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未来将继续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推动国际教育实践,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开拓更广阔的道路。


(作者:陈德江,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研究室主任;李燕,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研究室教研员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2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王祝萍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用语言打开交流的大门——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吉姆·罗杰斯专访

《教育国际交流》| 胡新丽等: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为例

《教育国际交流》| 贵州省教育厅: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奋力打造西部内陆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教育国际交流》| 张东刚: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高校力量

《教育国际交流》| 章熙春: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理论溯源与中国创新——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为例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