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国际交流》| 胡新丽等: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为例
最新动态
《教育国际交流》| 胡新丽等: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为例
2025-03-281


摘   要:本文基于全球胜任力理论框架,结合中南民族大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的实践,创新性提出“三力”培养模式,即价值层的文化自信力、能力层的国际竞争力与知识层的国际理解力,旨在提升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胜任力,为我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在国际组织、大型国企、跨国公司、涉外机构、大众传媒以及政府部门相关岗位的任职和工作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文化自信力;国际竞争力;国际理解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年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为参与全球治理、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各国合作共赢提供了“中国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要“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中南民大”)于2022年成功获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与资源优势,以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旨在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本文围绕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展开,即文化自信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理解力三个维度,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胜任力。本研究将以中南民大的实践案例为基础,分析“三力”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民族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

一、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三力”模式构建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创新举措。中南民大作为全国首批入选的59所高校之一,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开办“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实验班”(后称“新青年班”),由学工部、教务处、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多部门协同实施,选拔英语基础好、有意愿提升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每期招收40名学生,学制为一学年,重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扩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新青年人才。
“新青年版”针对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中南民大制定和完善了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思路

(一)“三力”模式内容
三力模式的核心要素指的是文化自信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理解力。文化自信力,作为价值层,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与传承、弘扬能力,在全球化下坚守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新青年全球交流提供根基与文化传播底气。国际竞争力,作为能力层,是凭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在国际领域竞争的能力,是立足国际舞台、获发展机遇的关键要素,助力新青年参与全球事务,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国际理解力,作为知识层,是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尊重与跨文化沟通力,是全球化下促进国际合作、减少冲突的基础,助力新青年融入国际,推动全球问题解决与发展。
(二)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
1.教学模式创新
通过跨时空虚拟教学实践模式实现跨学科项目制教学模式,建立跨专业项目制教学团队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场景模拟、实时互动,实现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一是立足公共管理学科进行跨学科项目制教学,秉持多元理念,围绕国际胜任力开展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促进不同学校专业学生交叉融合;二是借助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教授团队,构建跨国家、地域、学科的跨专业项目制教学团队,开展多专业协同教学,多方协同育人;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跨时空虚拟教学实践模式,突破时空限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开设“999 模式”课程与实践活动。
2.教学内容创新
在价值层面,通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等四项课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力,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认识,承担中华文化传播使命。
在能力层面,通过开展包括演讲辩论、公文写作、国际交往、数字化等技能的课程与实践,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知识层面,教学中穿插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有助于学生提升国际理解能力,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对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独到见解。

▲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的“三力”模式


3.社会实践创新
社会实践涵盖国际组织实践、国际化企业体验、名校研修、文化体验、实践工作坊等9项短期活动。其中,“国际化实践工作坊”依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职场沙龙等互动方式,营造多元文化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独特的全球胜任力提升训练,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综合素养与全球胜任力。
通过以上课程与实践体系,中南民族大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理解力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

二、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三力”模式的实践探索

为扎实推进 “三力” 模式的有效落地,中南民大积极布局,科学创设系列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围绕学生意愿和学习动机,中南民大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设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课程,并于暑假期间开展“阅读一本好书”“开展一次调研”“进行一次汇报”实践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等系列活动。
在中国文化自信力培养方面,中南民大“新青年班”除了开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研究、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等课程外,还先后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紧密合作以及一系列内部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数字创新理念和家国情怀。2022年7月“新青年班”学生赴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荆州市西城街道开展调研,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政府部门利用数字化手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中国数字政务服务经验融入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暑假开展“阅读一本好书”“开展一次调研”“进行一次汇报”实践活动,从理论到实践,由国内走向国外,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活力,铸牢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国际竞争力培养方面,中南民大“新青年班”开设了演讲与辩论技能、国际公文写作、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创业等系列课程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与全球胜任力培养讲座,常态化开展早读英语打卡制、英语角、最新国外文献翻译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500强名企创新创业预备营”项目和学院内部活动,与蜜蜂心选公司总经理谢浩等校友企业家对话,沟通应届毕业生的发展规划,交流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想法。
在国际理解力培养方面,中南民大“新青年班”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等系列课程和国际谈判中跨文化问题与沟通技巧的讲座。通过“讲座+课程”的知识盛宴,聚焦家国情怀、国际理解,为学生创造宽视域、多视角的立体知识空间。截至2025年寒假,我校“新青年班”31名同学通过面试赴瑞士、奥地利参加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维也纳总部实地交流项目,5名同学赴美国参加国际志愿者、海外社会调研项目。通过国际组织实践、国际化企业体验、国际化名校研修等特色实践活动,中国新青年以正确的政治立场扎根于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多方面发展全球胜任力。

▲ 表1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的“三力”模式实施


三、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三力”模式实施效果

为调研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的“三力”模式的实践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我们面向全国参与“新青年班”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269份,涉及67所高校128个专业的各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在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三力”模式调查问卷的1269个样本中,高频评价词汇如表2所示,78.9%的学生参与“新青年班”的原因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综合能力,62.73%的学生有境外学习或工作意愿,由此发现新青年全球胜任力项目中学生具有提升自身国际视野、搭建新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等内在动力和现实需要。
在中南民大的样本中,对于参与“新青年班”的原因,85.3%的同学选择“全球竞争力的综合能力”,14.7%的同学认为“新青年班”师资力量雄厚。综上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从项目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主讲老师的反馈中,学生的出勤率、线上互动区提问等课堂学习实际情况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认真。“三力”模式中对教师的认可度方面,79.4%的同学给出了“非常好”的评价,17.6%的同学给出了“很好”的评价,总体评价较高。“三力”模式中理论联系实际度方面,97%的同学认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程度高,94.1%的学生认为新动态获取度做的很好。“三力”模式中课程兴趣度方面,82.4%(28人)对中国文化自信力的课程感兴趣,91.2%(31人)对国际沟通力课程的课程感兴趣。
“新青年班”作为“第二课堂”,聚焦家国情怀、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等三个方面,从文化自信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理解力的“三力”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新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培养胜任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大型国企、涉外机构、大众传媒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新时代、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学生普遍认为“三力”模式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国际视野、搭建新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综合能力,访谈结果如表2所示。

▲ 表2   “新青年班”学生对三力培养模式评价的高频词(前30项)
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南民大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该模式基于全球胜任力的理论框架,结合中南民大的实践案例,构建了价值层、能力层和知识层三个层面的培养体系,并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胜任力。“三力”模式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胜任力,也为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他们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能力。
 展望未来,中南民大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新青年全球胜任力的“三力”模式,实现在地国际化(本土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作者:胡新丽,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陆星雨,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周璇,通讯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刘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新青年项目办公室项目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教改项目“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三力”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JYWT22004)。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2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





往期文章:

《教育国际交流》| 贵州省教育厅: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奋力打造西部内陆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教育国际交流》| 张东刚: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高校力量

《教育国际交流》| 章熙春: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理论溯源与中国创新——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为例

《教育国际交流》| 周洪宇:站在人类历史拐点探求全球教育治理之道

《教育国际交流》| 任友群: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点击“来稿摘编”。


欢迎投稿、订阅杂志!


扫一扫以上二维码

订阅2025年《教育国际交流》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双月刊

CN 10-1836/G4

ISSN 2097-2377

邮发代号:82-522

投稿邮箱|editor@ceaie.edu.cn

订阅邮箱|dingyue@ceaie.edu.cn

广告邮箱|ad@ceaie.edu.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